英国《卫报》网4月4日发表文章称,通过将中国与俄罗斯等同起来,西方领导人有可能将国际合作抛在一边,让中俄结成他们担心的紧密联盟,并让世界走上一条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冲突之路。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些最棘手、最动荡问题的希望。中国非但没有将新的全球秩序强加于人,反而在邀请西方共同致力于改变现状。
中国呼吁美中两国加强合作,提高疫苗在全球的可及性,协调经济政策并应对气候危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邀请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愿考虑同美方“重建更好世界”计划进行协调。
法国已经做了示范,它最近与中国签署协议,在七项基础设施及绿色能源项目上开展合作,其中大多数项目位于非洲,投资规模超过17亿美元。
然而,按照自己搭建的民主与专制二元对立的架构,美国拒绝了这样的提议,并且让发展中国家针对美中两国的倡议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拜登政府将“重建更好世界”计划定位为替代“一带一路”的“高质量”选项,尽管该计划小得多的资金支持力度意味着它不大可能从事与“一带一路”类似的项目。
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地为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付出代价,而它们正在抵制这种局面。行事高调的巴巴多斯总理米娅·莫特利拒不接受对巴巴多斯与中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批评,坚称巴巴多斯奉行的原则是希望成为“所有国家的朋友,而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卫星国”,并欢迎任何符合本国人民需求的外国投资。同样,太平洋岛国试图“避免卷入(美中之间的)战略竞争”,东南亚国家也谨慎对待一些新建立的联盟,如反华的澳英美联盟。
美国将“一带一路”和“重建更好世界”视为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这只是它要限制中国崛起的总体战略的一个方面。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关注点是让美国的盟友——世界上最富裕的一批国家——共同围绕这一遏制战略结成一个经济与军事集团。
不过,现在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还不算太晚。中国与西方的合作以及西方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可,会让中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并且更愿意承担与其他西方优先考虑事项一致的风险。美中加大在基础设施和其他全球公共产品领域的合作,不仅会让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还会指向一种公正、可持续、和平的选项,替代大国之间日益升级的对抗。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