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石破天惊!探寻石峁遗址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5-23 11:00:08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始建于4300年前,沿用至3800年前后。它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发现石峁遗址由黄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构成,面积逾4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黄城台为中心、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环套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先河。

黄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结构,台顶距台底落差超过70米,台基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台顶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台顶推测为大型宫殿建筑区域。

石峁遗址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绘壁画等珍贵文物。

石砌墙体内极为特殊的大量藏玉现象,凸显了东亚地区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御敌观念,石峁城址或许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玉门”“瑶台”等相关。与此同时,“石峁玉器”质料精良、工艺复杂、特征显著,是我国龙山晚期至夏时期北方地区玉器之集大成者,流散的数量大约有4000件左右。

石峁遗址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石峁城址以其重大的学术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学术共鸣。2019年4月石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12月石峁遗址入选美国考古学会《考古》期刊世界十年(2011-2020)十大考古发现。

公元前2000年前后正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对该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宗教、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传统认识,对进一步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
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前夜”的石峁遗址 揭开史前文明面纱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这一阶段里规模最大的遗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揭秘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城建文明(二) 天文内涵

“仰观宇宙 俯察品类”这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民逐渐总结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这再石峁遗址中也有所体现。 已发掘的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主体建筑为一大一小的南、北墩台,以及之间的门道。据现代天文学的公式和星象复原方法计算,其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夏至日出方位。这表明,早在4300年前,石峁先民就很可能根据对天象变幻,气候往复的观察总结,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因此,在设计和修筑石峁城址时,有意契合相应的天文现象,寄托某种精神期望和信仰追求。

揭秘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城建文明(八) 墙面石雕

从瓮城到马面,从玉器到壁画,石峁遗址以新奇的发现,不断刷新着世人对中国早期文明高度的认知。2018年至2019年,石峁遗址的新发现——石雕也是如此。 在石峁遗址皇城台顶部,发现一处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大台基。在大台基南护墙出土了70余件石雕,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护墙墙面至上,1件矗立于台体南侧夹道的地面至上,其余出土于南护墙的倒塌堆积之内。石雕依形制可分为平面型、塑像型、立柱型三类,雕刻技法以减地浮雕为主,兼有少量阴刻和圆雕,图像内容可分为人物、动物、神兽、符号等多种,这些石雕大多保存较好,图像清晰,少量残碎不全或因风化漫漶不清。 从使用背景分析,大部分石雕间断不连续,个别甚至被“倒置”后嵌入墙体,或许暗示着南护墙局部墙体,进行过“回砌”或“整修”,不排除这些石雕系旧物新用的可能,这些石雕可能与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放置玉器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先民的某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