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始建于4300年前,沿用至3800年前后。它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这一阶段里规模最大的遗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仰观宇宙 俯察品类”这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民逐渐总结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这再石峁遗址中也有所体现。 已发掘的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主体建筑为一大一小的南、北墩台,以及之间的门道。据现代天文学的公式和星象复原方法计算,其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夏至日出方位。这表明,早在4300年前,石峁先民就很可能根据对天象变幻,气候往复的观察总结,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因此,在设计和修筑石峁城址时,有意契合相应的天文现象,寄托某种精神期望和信仰追求。
从瓮城到马面,从玉器到壁画,石峁遗址以新奇的发现,不断刷新着世人对中国早期文明高度的认知。2018年至2019年,石峁遗址的新发现——石雕也是如此。 在石峁遗址皇城台顶部,发现一处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大台基。在大台基南护墙出土了70余件石雕,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护墙墙面至上,1件矗立于台体南侧夹道的地面至上,其余出土于南护墙的倒塌堆积之内。石雕依形制可分为平面型、塑像型、立柱型三类,雕刻技法以减地浮雕为主,兼有少量阴刻和圆雕,图像内容可分为人物、动物、神兽、符号等多种,这些石雕大多保存较好,图像清晰,少量残碎不全或因风化漫漶不清。 从使用背景分析,大部分石雕间断不连续,个别甚至被“倒置”后嵌入墙体,或许暗示着南护墙局部墙体,进行过“回砌”或“整修”,不排除这些石雕系旧物新用的可能,这些石雕可能与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放置玉器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先民的某种精神寄托。
在中国古代,“双面神崇拜”诞生的时间很早,部分学者推测,有可能是石家河人将双面神形象和崇拜文化发扬光大,为后世双面神崇拜树立了典范。在石峁遗址皇城台顶部,出土的70余件石雕当中,就有两件圆柱形双面神石雕风格与石家河双面神形象十分类似,有着独特的造型魅力。 考古学家认为,石峁双面石柱应该是属于双面神崇拜的另一种艺术造型。通过双面神形象反映出石峁先民对前与后、善与恶、吉与凶、阴与阳、天与地的精神寄托。
石峁壁画使用的颜料一般来源于天然矿物,像铁红、铁黄、炭黑等等。对于地处黄土高原的石峁遗址来说,这3种颜色获取相对容易的,但是绿土颜料的来源充满了神秘。 经分析,绿色颜料一般由绿磷石、海绿石、绿锥石、绿泥石等组成。其中,以绿磷石和海绿石为主。一般认为,海绿石是在水深100-300米的浅海环境中有蒙脱石存在的情况下,经过漫长岁月缓慢沉积形成。但石峁遗址所处的地域距离海洋较远,绿土颜料的出现,揭示出当时石峁人的活动区域较大,不同地域的文化主体之间存在着物品交换情况。 经过专家推断,石峁先民使用的绿色颜料很有可能是通过交易得来的。从时间上来看,绿土在古代作为绿色颜料使用集中在公元3世纪以后,也正因此,石峁壁画中有关绿土颜料的发现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应用实例。
石峁壁画虽然历经了四千年,但是图案依旧清晰,颜色依旧鲜艳。 经过分析,考古专家认为石峁壁画以白灰面为底,用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绘制着色,而相对应所使用的颜料,包括铁红、铁黄、炭黑,还有绿土4种颜色。 其中,铁红颜料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后来逐渐应用于彩绘陶器,炭黑的最早应用可追溯到仰韶中期,在商周时期使用逐渐增多,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铁黄作为黄色颜料使用较少,目前仅见于春秋时期至西汉早期的彩绘陶器或者是陶俑上,后世一般认为铁黄作为黄色颜料,仅在春秋时期以后才得到使用。 石峁壁画上发现的铁黄颜料,应是目前所知这种颜料最早的应用实例。
在古时候的广场长得是什么样子呢?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的石峁遗址,有一座四千年前的广场,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宫城门前广场,具有一定的礼制功能,开辟了后世宫城正门前面,设置广场的先河。 石峁遗址皇城台广场向东外敞,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外瓮城,南北墩台等建筑的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广场地面平整,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据考古专家测算,这座广场南北长约61—63米,东西宽约33—34米,面积逾2100平方米,极有可能是用于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石峁遗址石墙底部的地面上,曾经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壁画残块,有一部分还依附在墙体上。这些壁画残块绘制精美、色泽鲜艳,打开了了解石峁先民的一扇窗。 石峁壁画以草拌泥层和白灰面作为地仗层,绘制时先以阴刻起稿线进行整体规划,再用红、黄、黑、绿四中颜色绘制出几何形图案。在制作工艺及绘制技法上,与汉代及其以后壁画的主要制作工艺较为相似。这一发现也表明中国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工序最晚在夏代早期就已经基本确立。在石峁遗址壁画中发现的阴刻起稿线,以及铁黄、绿土两种颜料的应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实例。 石峁壁画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出土最多早期壁画的古代遗址,是研究中国绘画发展史,早期壁画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关于图形的信息传递。事实上,早在生产力低下的四千多年前,石峁先民就已经对各种图形线条有了相当系统的认识,并且把它们应用于壁画的创作当中。 目前,石峁出土了中国史前壁画中数量最多的壁画。石峁壁画色泽鲜明、图案规整、绘制精美,通过黑、白色线条,绘制出菱形等几何形图案,充分说明了当时石峁先民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图形知识和绘制方法,形式多样的几何形图案成为探寻数千年前华夏先民审美与智慧的重要史料。
显示 1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