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商业逐步回归“熟悉的模样”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6-15 15:59:18

新华社上海6月15日电(记者周蕊)地标商圈渐次开放,街边小店恢复生机,外资零售信心不减,上海商业逐步回归“熟悉的模样”。

客流归来:地标商圈重现人气

上海南京路上,再次飘起蝴蝶酥等美食的香气。第一食品南京东路旗舰店工作人员郁非介绍,第一食品不仅重启了蝴蝶酥等现制现售产品的销售,商场首层和二楼商户也恢复营业。现在,第一食品的人流量已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左右,但客单价增加了,近日的营业额恢复到疫情前85%的水平,“大家购物的热情回来了,这让我们也很激动”。

郁非说,疫情期间,作为保供企业,第一食品南京东路旗舰店闭店不停业,为周边居民提供团购配送服务,现在,这也成了企业向云端要动能的新渠道,帮助企业更好复商复市。

“现制现售的熟食是我们的一大招牌,伴随熟食档的开启,我们复商复市的脚步更快了。”新雅食品餐饮总监蔡梦芸说,看到店外的消费者有序排队进入,自己颇为感慨,“我们期待的消费回来了”。

上海另一地标性商圈新天地也在快速复商复市。据瑞安新天地太平桥项目高级商业总监李振辉介绍,新天地的商户已恢复营业,人气正逐步回升。“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入口和出口,入场消费者需要通过‘数字哨兵’或者扫‘场所码’,出示72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此外,瑞安集团旗下的瑞虹天地也有近90%的商户实现线下复工,虹桥天地和创智天地的复工率也达到85%。

云端赋能:小店努力恢复生机

伴随上海复商复市的脚步,遍布在城市角落的小店也在努力恢复生机。

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平成精品水果店店主李成成说,疫情前,门店只做线下零售,客人几乎都是周围社区的居民。重新开张后,李成成通过饿了么平台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上线了外卖服务。

“没想到第一天上线就卖了上百单,最远的送到了10公里之外。”李成成说,小微企业虽然底子薄,但“船小好调头”,通过专业的辅导培训后,推出新的业务或者获得流量等方面的扶持,就能变危为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说,复商复市,政府搭台的同时,需要企业主动“唱戏”,尤其需要带动能力强的平台经济“唱好戏”,为万千小微企业复商复市注入动能,帮助小微企业提升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能力,用好平台经济的新渠道。

新品新店:外资零售信心不减

快速复商复市增强了外资企业信心,不少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开新店、上新品的“回血”模式。

“今年年内,我们不仅要在上海开出新店,还将首次进入武汉、苏州等城市。”美国餐饮品牌昔客堡营运总监任燕说。疫情期间,昔客堡新天地店成为上海的保供餐厅,平均每天为2500名居民提供团餐。

6月2日起,联泰集团旗下的上海时尚零售门店全面恢复营业。疫情期间,虽然门店无法营业,但门店通过社群运营,为新品上市做好线上预热,伴随物流中心仓库、进出口物流及国内电商配送等从5月底逐步恢复,企业进入“6·18年中大促”销售模式。

联泰集团副总裁陈孝伦介绍,企业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正积极迎接线下消费的复苏,随着政府部门复工复产措施的执行和对企业减免优惠政策的实施,企业信心更足了,新品上市、新店开业正加速提上日程。

相关推荐
一眼心动的中国|在上海看见开放的力量

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印记,烙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中。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外资眼中“确定性的绿洲”——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十

商务部数据显示,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与此同时,一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外资机构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前景?如何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调研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发展现状。

同比增长近四成 内蒙古实际使用外资首季实现“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实际使用外资7.6亿元,同比增长37.3%,高于全国增速48个百分点,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家,内蒙古实际使用外资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