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北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造绿经”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仝玮 2017-09-05 18:24:18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

内蒙古荒漠化治理

“刚来时,我好多次想把腰带绕在脖子上寻死。黄沙漫漫,没树没草,刮起大风,沙子能埋人。当年要想活下去,只能治沙栽树。”已近“知天命”的殷玉珍想起30年前初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时的景象,至今心有余悸。现在的殷玉珍已在毛乌素沙地里种出6万亩“绿色王国”,还带领几十里外的乡亲们共同植树造林,治理荒漠。

“能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片绿阴,这一辈子值得。”殷玉珍如是评价自己“沙漠愚公”般的治沙之举。

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不仅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湖泊,也同样有着大片的荒漠化土地。内蒙古最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当地荒漠化土地面积超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1.5%,是中国的“荒漠化重灾区”。

“内蒙古沙化土地面积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新疆。但可治理沙地面积排在第一位,防沙治沙任务占到中国任务比重的40%。”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告诉记者。

经梳理发现,近年来,通过京津风沙源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始终不间断地进行着。通过点滴努力,不仅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带来绿色,也带来了生机。

“保护优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战略,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是我们防沙治沙的首要环节。”郝永富表示,“在内蒙古,有约一半人生活在农村牧区,我们通过调整他们的产业、种植、养殖结构和方式来减轻林草植被的压力。”

50岁的宝花是扎根在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的大漠女人,上世纪90年代末,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的居民走得只剩下十几户。经过十多年的“抗争”,宝花和丈夫种的梭梭林已经望不到边。良好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与荒漠的“对抗”中。

宝花说,相信终有一天,漫天的黄色会被这绿色所取代。

“刚开始治沙时,我们总想着人定胜天。但多年后我才明白,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位在阿拉善从事荒漠化治理20余年的工作人员感慨颇深。

在距阿拉善盟千余公里的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妇女娜仁花和老公就靠着与浑善达克沙地的“和谐共处”赚了不少钱。“这里有沙漠,有河流,路也通了。我老公以前是草原上的摔跤手,现在是旅店老板。我们生意可好了。”娜仁花熬着奶茶,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内蒙古林业厅总工程师东淑华表示,就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样,在防沙治沙工作中也要统筹全盘考虑。在她看来,未来内蒙古林业的发展有可能以形成稳定生态群落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相关推荐
内蒙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内蒙古土地辽阔、草原广袤,边境线绵延4200公里,对外开放口岸达20个,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中蒙最大货运公路口岸甘其毛都恢复8座以下小型车辆通关

3月26日10时,一辆辆蒙古国8座以下小型车辆经蒙古国嘎顺苏海图口岸有序驶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标志着中蒙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8座以下小型车辆恢复通关。

内蒙古: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取得实效

作为联通内外双循环的“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大节点”,递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张名片,内蒙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