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宿州埇桥区:数字化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2-11-01 13:37:27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不断夯实“三农”工作发展基础,良种繁育能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一组组关键数字,展现了近年来埇桥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埇桥大地徐徐展开: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位于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宿州市数字农业指挥中心,一块“数字农业产业服务平台”LED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朱纪斐表示,在这个智慧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全市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生产情况,还能够实时查看农业发展、种植规模、作物品种等情况。据介绍,该项目打造了宿州市农业的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数字农业新模式,极大地促进全市农业产业数字化的改造和升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三农工作中逐渐推广应用,数字化正在成为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秋收时节,宿州市埇桥区76万亩大豆喜获丰收,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示范基地,农业科研人员吕秋石正在对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实收实测。

“去年申请的新品种,皖黄506,它具有高产优质耐密等特点,三粒荚四粒荚比较多。”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吕秋石表示,今年他们实测的产量达到265公斤左右。

秋粮丰收离不开科技支撑,得益于基地建成的智能化农作物管理系统。农业科技人员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智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通过手机就可以对农作物进行水肥药藕合喷灌、管理,让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达到节本增效30%以上。

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吕秋石说:“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要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全面提升产学研一体化能力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依靠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智慧化,对于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埇桥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其农业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使其更加智能。十年来,全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通过良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匹配,全链条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强力推进“数字+农业”,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高品质打造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铺子、金种子”。2013年—2021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800元上涨到13400元,年均增长9%,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区粮食产量140吨,2021年达到208.59万吨,增加了68万吨,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续写“皖北粮仓”传奇。同时,埇桥区还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精心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大经营主体。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农业航母”,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等的“脱节”问题。目前,全区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10个, 区级以上龙头企业500个、合作社2345个、家庭农场3029个。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6.5%,面积达156.56万亩。(杨立冬)

相关推荐
安徽宿州埇桥区永安镇:白术飘香产业兴 村民增收有“良方”

日前,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双鑫村的白术种植区,只见连片的白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福建南平:数字化赋能“大武夷文化旅游圈”转型升级

近年来,福建南平强化区域联动,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以数字化赋能全域旅游升级发展,走出一条独具南平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安徽宿州埇桥区:“三位一体”厚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沃土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力建机制、搭平台、强招引、优服务,通过构建政策引领、平台支撑、生态优化“三位一体”的系统化人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