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鄂尔多斯文化历史之十三:北疆风光美 草原谱新篇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晓纬 2017-09-14 10:36:00

(本文原刊发于2015年8月4日,新华社记者姜雪兰、王春燕报道,素材仅供参考)

天地苍茫,牛羊成群,绿草如茵……这是很多人对内蒙古的第一印象。近年来,围绕着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丽风景线”的目标,生活在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谱写着千里草原的新篇章……

本月9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盛会前夕,记者走进这片草原,体会“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新理念带来的新变化。

环境:在“风沙区”里建成民族和谐区

时值盛夏,正是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包里奶茶香”的季节。在鄂尔多斯市,阿拉腾毕力格是一名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的牧民。2010年,从小爱看书的他建起了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馆。

据阿拉腾毕力格介绍,目前图书馆共存书籍3万余册,服务周边的蒙汉族牧民和学生。当记者问到借书需要什么手续时,阿拉腾毕力格豪爽地说:“他们打个招呼就能把书借走,没有人不还的。”

像乌审旗这样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并不是个例。在内蒙古包头市总人口12万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少数民族占1.8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著名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就出自这里。

“过去环境条件很恶劣,大风刮一夜,黄沙就堆得齐墙高,牧民踩着沙丘就能上屋顶”,提起过去的风沙,达茂旗旗委书记伏瑞峰心有余悸。据他介绍,达茂旗从2008年开始试行地区性禁牧,如今环境已有明显改善。据当地禁牧办的数据,2007年,当地草群平均高度仅有11.9厘米,2014年,草群平均高度已提高约一倍。

在禁牧过程中,当地政府将与牧民加强交流列为第一要务,通过“带着牧民进市场”等促进牧民转型的工作,已基本解决禁牧后牧民的就业安置问题。“新时代下民族团结的主要形式就是交往,达茂旗政府部门的工作就是为民族进步的事业做好服务,”伏瑞峰说。

文化:民族运动会将展示独特魅力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内蒙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打布鲁等民族传统运动。

第十届民族运动会鄂尔多斯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鄂尔多斯市副书记高润喜说,这是民族运动会第一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共设17个竞赛项目和178个表演项目,将以“汇聚民族情·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定位于“草原的聚会,民族的节日,共同的梦想”。

近年来,以祭敖包、那达慕等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形式为先导,内蒙古当地民族传统文体事业正在走入群众中。如乌审旗独有的“文化独贵龙”基层传播形式,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协调,发展能歌善舞的群众组成了“马文化独贵龙”、“演艺文化独贵龙”等上百支民间文化团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多彩的文艺活动。

各种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正在丰富自治区特别是牧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告诉记者,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节目取材均提炼自基层牧民的生活,受到广大牧民的普遍喜爱。在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中,将设置千人马头琴表演《万马奔腾》、千人顶碗舞等民族特色节目,让人们体会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变化中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
初秋那拉提

那拉提景区位于新疆新源县境内,三面环山,巩乃斯河蜿蜒流过,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草原文化。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系列之一:什么是鄂尔多斯文化

在历史传承、时代进步和社会扩展中,鄂尔多斯文化创造和吸收了很多内容,日益变得丰富多彩。

杭锦旗退休老人发明牛琴:不一样的草原音乐情怀

中低音发声,弥补马头琴二胡等传统胡琴低音不足,杭锦旗退休职工苏和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牛琴。据苏和介绍,他平时喜欢鼓捣乐器,笛子、胡琴等各种乐器样样都会,他发现传统胡琴中高音声居多,中低音较少,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发中低音的胡琴,后来发现,这种低沉的声音极像牛的声音,于是就干脆叫牛琴,并镶嵌了牛头标识,牛琴便制作成功了。苏和向国家专利局申请,牛琴获得了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两项专利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