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传承、时代进步和社会扩展中,鄂尔多斯文化创造和吸收了很多内容,日益变得丰富多彩。
中低音发声,弥补马头琴二胡等传统胡琴低音不足,杭锦旗退休职工苏和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牛琴。据苏和介绍,他平时喜欢鼓捣乐器,笛子、胡琴等各种乐器样样都会,他发现传统胡琴中高音声居多,中低音较少,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发中低音的胡琴,后来发现,这种低沉的声音极像牛的声音,于是就干脆叫牛琴,并镶嵌了牛头标识,牛琴便制作成功了。苏和向国家专利局申请,牛琴获得了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两项专利大奖。
《高原女人》历时两年多时间创作完成,由专业的创作团队制作,具有生活阅历的中老年妇女、业余舞蹈爱好者表演,用反传统的舞蹈语汇,反舞美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的民族音乐诉说方式,讲述了生活在这片高原上无数女性平凡、倔强、坚韧、乐观又如歌如诉的一生。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人文底蕴,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传统文化心理、民间风俗、审美情趣以及人们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自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中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今天,“丝绸之路”一词早已超越其历史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
近年来,以祭敖包、那达慕等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形式为先导,以各种国际国内的盛会为契机,鄂尔多斯当地的民族文化正在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伊金霍洛东街,始建于1956年4月,图书馆新馆2007年落成,总馆占地22000平方米,新馆总投资2.94亿元,建设投资2.77亿元,总占地面积3.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档案馆8000平方米,地上八层,地下一层。
作为旅游+的综合示范平台,园区将以“大影视、大旅游、大文化”为发展目标,成为伊旗发展全域旅游的示范景区,成为鄂尔多斯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传承与教育基地;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蒙元文化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和创新中心,建成一座集文化旅游、文博展示、影视拍摄、营地教育、娱乐互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鄂尔多斯博物馆造型独特,外观似一块饱经风雨磨砺侵蚀的磐石,象征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古铜色的金属外表,记录着鄂尔多斯古老沧桑的草原文明。整座建筑雄浑大气,庄严肃穆,集历史气息与现代科技为一体,体现了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寓意着鄂尔多斯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精神。
鄂尔多斯大剧院项目始建于2006年5月26日,于2009年7月21日竣工验收。建筑汲取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男女头饰造型,建筑线条流畅而富于动感,彰显了歌舞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是一座集剧场、音乐厅、影视文化区及办公于一体,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大型综合性建筑。
土地认养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于一体的自娱自乐、自耕自种的综合性休闲项目。龙虎渠村筛选优良土地对外租赁,由农户提供水、电、粪和农具,租客自己耕种打理或托管。通过个人、家庭、团体的亲身参与,体验淳朴的田园生活,亲手播种、施肥、浇水,亲眼见证农作物的成长,亲自收获成熟的果实,辛勤耕作的同时释放工作、学习压力,与您的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体验。龙虎渠村,已逐渐发展成为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亲子活动为一体的农事体验基地。
成吉思汗练兵秘笈蒙古式摔跤——“搏克”,正在成吉思汗陵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展开一场盛大的比赛。
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以“四季时尚那达慕”为主题,期间将举行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
第二届鄂尔多斯诗歌那达慕开幕,蒙古族诗篇与现代新诗,先锋诗人与民间诗歌爱好者齐聚鄂尔多斯,享受诗意的栖居。
围绕着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丽风景线”的目标,生活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谱写着千里草原的新篇章。
伊金霍洛,一个多元文化交融、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这里的乡村,呈现的不仅是自然的清雅古朴,它还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天资与烙印,更蕴藏着包容博大的千古文明。
马背上民族的称谓源于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是一部记录沙漠人与沙暴斗争的话剧。沙暴和干旱肆虐着草原,人们苦不堪言,治沙队长哈斯朝鲁挺身而出,劝解众人坚持治沙,蒙古马的精神激发了大家治沙的信念。
鄂尔多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特色,走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显示 41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