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特写:中国农业技术帮助乌兹别克斯坦棉农增产增收

来源:新华社资源-亚欧总分社(俄罗斯)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3-09-20 08:50:17

新华社塔什干9月19日电(记者刘恺 李奥 葛晨) “我们引进了中国的棉花品种。这些品种比我国品种产量更高、成熟更早。而且,我们的棉田属于盐碱地、低产地,但我们用中国滴灌技术和棉种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乌兹别克斯坦棉农舍尔佐德·多纳耶夫兴奋地告诉新华社记者。

多纳耶夫家住乌南部卡什卡达里亚州卡桑区古瓦拉克村,从2020年开始接受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们的指导,成为村里尝试中国棉花种植技术的第一人。

多纳耶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领域,很多技术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的膜下滴灌技术就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乌兹别克斯坦棉田成功应用。当地棉农通过咨询中国专家、学习使用中国滴灌技术和设备,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

“这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棉农来说非常重要,我一直有兴趣研究中国种植棉花的经验,并在乌兹别克斯坦本地推广。”多纳耶夫说。

他回忆道,2020年他在自家棉田播下了比本地品种早成熟15天的中国棉花品种,从中国进口了膜下滴灌所需的所有设备,用来灌溉他这7公顷属于盐碱地、低产地的棉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中方农业专家帮助他安装设备,并提供咨询服务。

引入中国农业技术后,多纳耶夫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往他的棉田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000至2500公斤,如今增加到4500公斤左右。同时,他为棉田投入的劳动力、水、化肥等成本也大幅下降。以往棉田需要3人劳作,现在只需1人,每公顷需要的肥料从800公斤减少到400公斤。

近三年来,多纳耶夫的收入不断增长,家庭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过去两年我彻底装修了房子,还买了一辆新车。”

多纳耶夫说:“在使用中国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与中国专家也加深了交往,他们非常勤劳、诚实,并且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棉农(对中国技术)的兴趣每年都在增加。很多外地农民过来学习种植经验。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每公顷收获至少5000公斤,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播种面积。”多纳耶夫说。“在水资源短缺问题逐年加剧的情况下,使用中国技术的意义更加重大了。”

相关推荐
“穿越”乡村好去处|古韵新姿间,邂逅非遗风华

安徽呈坎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这里,徽州古建筑层层叠叠,与远山和云雾晕染成一幅水墨画。

通讯|探访中企承建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风电项目

在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州,一座大型风电场拔地而起。放眼望去,一台台高耸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而立,叶片在蓝天下旋转。这是由中国电建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风电项目。

全球连线|德国专家:欧中应着眼长远聚焦合作

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主席贝恩德·艾因迈尔近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欧中建交50周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欧中更应着眼长远、聚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