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邂逅松海,研学“寻龙” ——易县第三中学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开展研学活动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4-03-11 17:07:53

11.png

图为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研学。赵骏 摄

“今天,我扮演的角色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的任务是在活动中,记录下3种不同形象的中国龙。”来自易县第三中学高二(2)班的杨博文拿着任务清单说,他平时就非常喜欢科普、文学类书籍,在校内社团活动中掌握了不少相关知识。

11.png

图为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研学。赵骏 摄

邂逅松海,研学“寻龙”。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3000余名师生分为四个批次,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泰陵开启“行走的思政课堂”。

在清西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从泰陵大红门出发,步行五华里,慢走细读。五孔桥望柱柱头上雕刻的花骨朵、荷花、龙凤图案,石牌坊柱础上雕刻的云龙、螭龙的形态,石麒麟烈毛、脊梁、鳞片的张弛。华北最大人工古松林因何而成?大红门为何分为一大二小三条通道?“五孔桥上的神兽有什么寓意呢?”研学活动中,清西陵保护区讲解员为同学们普及着相关知识、讲述着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诸多历史故事。

“石牌坊上雕刻的龙特别漂亮,我要学好绘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它。”易县第三中学高二(3)班学生安雨晴说。

11.png

图为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研学。赵骏 摄

11.png

图为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研学。赵骏 摄

研学活动主办方、保定清西陵管理委员会旅游开发处处长王春河介绍说,清西陵打造‘有灵气、有活力、有未来’的人文景区,围绕“中国龙”这一主题,通过讲解人员讲述古建筑背后的故事、赏析匠人的智慧和传统技艺之美,让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是具有极高的史艺价值,有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楠木雕龙隆恩殿,昌西陵建有中国古代陵寝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其山川秀美,景物天成,自然环境极具亲和力。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1.png

图为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易县第三中学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研学。赵骏 摄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易县第三中学充分利用国家安全教育日、五一劳动节,中秋节、春节等时间节点,分学段开展文明实践、传统文化讲解、职业体验等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把思政小课堂跟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出师生乐参与、愿意听、主动学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行走中增强能力素养。2023年以来,该校开展各类思政课堂38场次,受众师生36000人次。

“中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抓好思政教育。将‘行走的思政课’融入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根植“知家乡、爱家乡的浓厚情怀。”易县第三中学副书记赵小松说。(刘桃熊、马新征)

相关推荐
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走进玉溪澄江

近日,参加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活动的师生们走进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生命演化的奇迹”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哈尔滨市平房区红色+航空一日研学营开营

随着暑期研学热的不断升温,哈尔滨市平房区以红色研学为牵引,搭配平房区丰富的研学资源,打造平房区“红色+”系列研学营,近日,首期“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哈尔滨市平房区红色+航空一日研学营开营。

研学进行时:印度尼西亚青少年的中国探索之旅

一份白糖糕、一套南方拳、一曲江南歌、一扇工笔画.....6月21日至7月1日,来自印度尼西亚罗肯中学的26名师生在南昌、北京参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情况,与南昌大学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