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人字洞遗址化石发现40周年研讨会在安徽繁昌举办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9-01 19:46:54

8月30日,人字洞遗址与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暨化石发现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举办。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因洞穴剖面呈“人”字形而得名,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20万—256万年,被称为“欧亚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1984年,红花山水泥厂工人在此采石过程中发现了动物化石。1998年,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正式启动。

今年是人字洞遗址化石发现40周年。40年来,人字洞遗址经历13轮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原黄狒、江南中华乳齿象、剑齿虎、小种大熊猫在内的近万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发现了具有人类加工痕迹的石制品、骨制品200余件,成为研究人类起源、环境变迁以及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宝库。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的发掘整理和科学阐释,凸显了人字洞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为“亚洲是人类起源地区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字洞遗址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直接投身人字洞研究专家学者达到30多人,相关学术论文全球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近年年均参观人次超10万。2023年,人字洞遗址亮相国家博物馆,超过百万人次参观。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人字洞近年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总结,对人字洞学术价值和地位充分阐释,以扩大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发出繁昌声音。国内外旧石器、古人类、古地质、古生物等领域专家学者60人参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10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所有报告都以英文演讲,内容涉及《欧亚大陆旧石器早期文化与古人类迁徙》《金氏繁昌上猿发现的重要科学意义》《繁昌人字洞旧石器的新认识》及古地磁、古哺乳动物研究等多个方面。会议还进行了学术总结。

据了解,安徽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深化安徽文化研究阐发等工程,重点推进繁昌人字洞、淮南武王墩等重点考古发掘,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人字洞遗址公园列入安徽省重点文化标识工程,推动开展重点考古项目和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明确推进人字洞遗址等考古发掘,规划推动人字洞遗址公园建设。(周雅岗)

相关推荐
2025中国“4+2”(汽车+自行车)接力挑战赛繁昌站圆满举行

2025年11月1日至2日,首个国家级“汽车+自行车”跨界赛事——中国“4+2”接力挑战赛,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途居马仁山露营地举行。

芜湖繁昌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宣传活动

经初步统计,本次繁昌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

芜湖繁昌区平铺镇:风吹稻浪喜收割

连日来,在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种植大户山河种植基地,500余亩的水稻进入收割期,种植大户正抢抓大好晴天及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