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蓄力“一带一路” 建设 河北杂交谷子在非洲落地生“根”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4-10-25 17:07:46

新华丝路石家庄10月25日电(张保贺) 25日上午,作为“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主办的“数字经济赋能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对接交流会”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会上,行业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国内知名企业等齐聚一堂,分享发展思路、推进经验、成功案例等,共谋数字经济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杂交谷子之父、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受邀出席并分享名为《河北杂交谷子“落户”非洲》的案例。

81389e5153404f0f8aaafa451324cfb6.png

杂交谷子之父、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作案例分享

从日前举办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传出消息,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兴农惠民伙伴行动”中明确提及向非洲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据了解,中国与非洲合作互补,经贸往来稳步提升。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呈现出贸易规模飞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经贸合作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转型升级的五大特点。

非洲土地贫瘠、旱灾多发,成为全球主要缺粮地区。现阶段,发展粮食农业生产、缓解饥饿仍是非洲大陆首当其冲的社会发展目标。期间,马铃薯、谷子等耐旱性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及地区扶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鉴于谷子极为适应目前的气候变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把小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推广的优选作物。2021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会议宣布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

从2008年开始试种并推广的17年来,“张杂谷”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粮食产能,成为数百万贫困人口的“救命粮”。从埃塞俄比亚到与非洲九国联合种植杂交谷子,拉开了中国杂交谷子走进非洲的序幕。截至目前,“张杂谷”两个品种在埃塞俄比亚完成登记注册;在乌干达种植规模发展到1万亩;在尼日利亚创建了种植标准;在纳米比亚成功开展谷子和马铃薯倒茬一年种植三季的试验示范;在苏丹建立“苏—中杂交谷子研究中心”;四个品种在布基纳法索完成登记注册;继续在布隆迪开展试验示范等。

赵治海表示,“张杂谷”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案例,得到广泛认可与支持。2013 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张家口市农科院“北方旱区农作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搭建起国家级平台,更好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张杂谷”已成为“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重要的农业科技项目,将在今后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相关推荐
“非洲英语国家旅游资源开发专题研修班”在京开班

4月10日,“非洲英语国家旅游资源开发专题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来自安哥拉、赤道几内亚、毛里求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赞比亚6国旅游领域26位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修班。

非洲超50国逾400家实体店加入“群聊” 深圳企业绿色出海新增“快速通道”

为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合作,推动中国优质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日,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与深圳绿色丝路国际商贸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国际观察丨中国农业技术解锁非洲“丰收密码”

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跨越山海,以创新与务实为笔,在非洲大地书写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变革篇章。从杂交水稻掀起的“绿色革命”,到菌草技术激活荒漠生机,再到合作机制下的双向奔赴,中非农业合作正以务实举措解锁非洲大陆的“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