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遇见绿色 共筑最美的家

来源: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思阳 2024-11-15 16:27:40

11月12日,在中缅文化交流周“吉祥说”故事会上,来自中国和缅甸的嘉宾围绕“我们的家·绿色生活”这一主题分享故事。

中国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政工师刘瑷童用一组数据介绍,云南国际在克钦邦其培县建成了首个“无电村”光伏示范项目,终结了该县耶觉村的无电历史。缅甸电力与能源部处长吴梭丹在分享中介绍了缅甸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资源及发展状况。“为了满足国内对化肥的需求,缅甸还派了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

红树林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为保护红树林,缅甸当地许多民间组织开展了环保工作。昆明植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海外顾问蔡涛说:“我们特别希望公益活动能变成当地人的事,所以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红树林种植。我们先是动员社区储存种子,然后对村民进行培训,提升对红树林的了解和保护的意识。还教授了红树林的种植技巧,再按照种植步骤,带领村民一步步开展种植工作。”

“绿色”其实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缅甸电力与能源部副处长吴耶伦表示,为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缅甸应更广泛地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千家万户通力合作,还需要世界各国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绿色发展的成果,最终将惠及人民。在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从2022年起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光伏项目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农户不仅获得了租金,还拓宽了增收渠道,因此大家都相信了“光的力量”。在镇康县乌木村,“药光互补”项目种植了1500亩金银花,村民黄志华和妻子应聘上了管理人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达13000元。

在多年的工作中,缅甸国家电视台广播电视技术一级专家吴耶亚萨索,见证了解决能源问题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一些农村地区,新的电力线路已经铺设完毕,家电使用已经很普遍。这些积极变化为缅甸乡村带来了许多好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静静认为,媒体不仅是家乡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家乡美好故事的传播者。“每年,我们都从新闻中得知海鸥南归的讯息。同时,媒体也引领着我们跟踪海鸥的到来,讲述人与鸥之间的温情故事,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我们更好地建设绿色家园,留住这些远方的精灵来客。”陈静静说,“人与自然的美,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未来,也期待两国的媒体能够搭建绿色之桥,让两国人民了解更多美景、更多人与自然的故事。”(记者 王韵雅 王世学)

(原标题:遇见绿色 共筑最美的家)

相关推荐
“Z世代”留学生眼中的“一带一路”丨缅甸留学生艾心:向着最光辉的目标携手同行

“我想把共建‘一带一路’形容为‘伙伴关系’。”缅甸在华留学生艾心日前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时表示,“中国是缅甸最理想的同行旅伴,两国有着深厚的联系。”

“Z世代”留学生眼中的“一带一路”丨缅甸留学生艾心:一旦来过中国,就会想再来中国

“在我看来,一个人一旦来过中国,就一定还会想要再来。”缅甸在华留学生艾心日前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时表示。

乒乓连滇马 少年心相近——第3期马尔代夫青少年乒乓球夏令营在昆举办

第3期马尔代夫青少年乒乓球夏令营夏令营从7月22日持续至8月4日,12名马尔代夫运动员与云南队员一起训练。自2023年起,云南省外办、云南省体育局等部门联合马尔代夫方面连续3年共同举办夏令营,一颗小球,紧紧连接了滇马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