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陕西科研团队揭示塔里木盆地水文气候变化历史

来源:群众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云 2025-02-14 11:26:34

2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获悉:该所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联合国内外学者,揭示了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的水文气候变化历史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旗下的《通讯—地球与环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传播和演变规律,为共建“一带一路”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气候合作共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舒培仙介绍,塔里木盆地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气候极为干旱,其水文气候变化的历史一直备受关注。科研人员借助高精度测年技术,结合中昆仑山高分辨率黄土记录中的粒度、地化元素和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过去8000年的水文气候变化历史过程进行重建。该研究揭示出轨道尺度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梯度驱动的大气环流,尤其是西风急流的经向位移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相互作用,在塔里木盆地长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西风急流轴的北移可能加剧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干旱状况。同时,强烈的夏季风水汽扩展至亚洲内陆,将进一步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和洪水风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等项目的资助。(记者 张梅)

(原标题:陕西科研团队揭示塔里木盆地水文气候变化历史)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上的陕西故事|“秦岭工坊”打造陕西职教出海品牌

2022年,陕西积极推广“秦岭工坊”自主品牌,通过国内外职业院校及企业合作,以海外开设产业学院为抓手,开展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秦岭工坊”项目被列入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对接清单及重点任务。2024年,省教育厅发布《“秦岭工坊”建设章程》及《“秦岭工坊”项目评价指标》,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新合作打开发展新天地——陕西持续深化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

从西安出发,行驶3668公里,5月31日晚,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首发专列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民众载歌载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带一路”上的陕西故事|中亚农民陕西“留学”记

6月11日,2025年首期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洋学生”们,在秦东大地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留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