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十点半,位于沙坪坝的重庆铁路口岸内,随着汽笛声的长鸣,一列满载的列车缓缓启动,标志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步入常态化运行。经过38小时,穿越重庆、贵州、广西后,这列货车抵达北部湾钦州港,它载来的“重庆造”将随着远洋货轮,到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最远则将到达非洲的多哥。
据了解,这条通道将“双向对开、稳定班期”,并逐步加密班列,每年可达300列,连接“中欧班列(重庆)”,促进整个中国西部和与东南亚、欧洲的贸易往来。
行程缩短了15~20天
据记者了解,25日开行这列首发班列,一共运载54个标准集装箱,其中的“乘客”有重庆制造的汽摩配件、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化工品等。
它们通过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由重庆至东盟主要港口运输时间一共需要7~10天。其中,重庆到广西北部湾港铁路运输里程约1460公里,运输时间仅需38小时。
负责班列运行的平台公司董事长王渝培告诉记者,相比传统江海联运至东盟地区,国内段运输即可节约10~13天。如此一来,货物通过南向铁海联运通道从重庆出发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比以往的江海联运将提前15~20天。对比下来,两种运输方式的成本差不多。而跟传统的公路运输到沿海口岸的模式相比,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一半左右的运输成本。
王渝培介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初期计划每周五双向固定发运,今年年底前形成每周对开两班,全年开行40列以上,进一步扩展服务品类。到2018年,班列将加大开行密度,达到每周双向开行3班以上,力争全年双向开行300列以上。
货源丰富促进运行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简称“南向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发,利用铁路运输方式,经广西钦州港,海运至新加坡等东盟各港口,进而连通国际海运网络辐射全球。
王渝培告诉记者,今年4月28日开始至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进行了8趟上下行、内外贸同车、铁海联运测试,铁路运行里程1450公里,运输时间在48小时以内。
试运行期间,完成了进出口转关、通关一体化等多种通关模式测试,以及内外贸结合,组织多国货源的测试。
他说,通过测试,这条通道运行时间短,联运衔接顺畅,班列已经培育了汽摩零配件、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化工品等稳定的货源客户群体,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具备了双向常态化运行的基本条件。
开辟贸易新通道
中国外运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涛介绍,作为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的主要组织货源方,中国外运将利用自身的全球网络,联系全球各大海船公司,共同来推进协调班列货物的全球销售。
比如,在国内,中外运就可以借助兰渝铁路的开通带来的时效性、便利性和成本优势,把西北地区的货物集散到重庆,通过重庆走向海外,推动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和中欧(重庆)班列的无缝链接。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表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常态班列的开行是探索国际多式联运新路径的有益尝试,将助推参与各方从多式联运合同签订、陆海多式联运“一单制”、单一运价确定机制、多式联运经营人选择、运输方式确定、关检合作等不同角度,探索国际陆海贸易物流新规则,建立国际多式联运的高效组织运行机制,从而推动建成一条高效畅达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他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的常态开行,不仅为西部各省区市开辟了一条最便捷的出海物流大通道,还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在西部地区的有机连接,对于构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区域经贸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