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曦刚爬上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的树梢,水面已泛起粼粼波光。村民袁开满蹲在自家水塘边,手指轻轻拨弄着刚投放的蟹苗,青灰色的幼蟹在水草间若隐若现。“老袁,这批蟹苗咋样?”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他抬头笑道:“柳队长来得正好!您看这小家伙们多欢实,多亏工作队帮着添了增氧机,夜里再不怕缺氧了。”
说话的是安徽省巢湖市烟草专卖局驻官塘村工作队副队长柳润。2023年,他来到这个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发现村里水塘星罗棋布却利用率低,便开始琢磨起水产养殖与土地活化的“组合文章”。随后,驻村工作队引导村民试点“稻虾共作”,袁开满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柳队长天天往塘边跑,裤脚沾满泥点,教我怎么控水、投饵,连虾苗都是他凌晨五点去水产市场帮着挑的。”袁开满蹲在塘边,手指划过水面的涟漪,“工作队不光带技术,还帮咱把烂泥路修成了石子路,收虾的时候三轮车能直接开到塘边,再不用雇人背了。”
第一年试种,他的水塘产出小龙虾4000斤,水稻亩产也增加了15%,年收入从过去的三万多一跃涨到十万出头。尝到甜头的他浑身是劲,今年初夏小龙虾产量直接冲到一万斤,看着满塘蹦跳的虾子,袁开满心里又盘算起新光景:“稻虾轮作稳当得很,咱这巢湖活水清汪汪的,要不试试养螃蟹?”
这个念头与工作队的规划不谋而合。他们一致发现官塘村水质清冽、水草丰茂,正是河蟹生长的天然良所。于是立即行动:联系水产专家制定养殖方案,协调贷款购置蟹苗,还为每口水塘申请了产业补贴。
“但最关键的还是增氧。”站在塘边的田埂上,柳润指着水面中央旋转的叶轮式增氧机,“螃蟹对溶氧量要求高,尤其是夏夜雷雨天,传统养殖只能靠人工泼水,去年邻村就因为缺氧损失了半塘蟹。”于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袁开满为蟹塘购置了叶轮式增氧机。
“您听,这‘嗡嗡’声多踏实,比啥催眠曲都管用!”袁开满掬起一捧水,“以前夜里要打着手电筒起来三四趟,现在增氧机定时开关,手机上还能看实时溶氧量,螃蟹睡得香,我也能睡个安稳觉。”他算过账,增氧机让蟹苗成活率提高了近三成,预计秋季亩产可达200斤,按市场价每斤40元算,单这一项就能增收近十万元。
正说着,水塘里突然“哗啦”一声,几只螃蟹翻过增氧机搅起的浪头。袁开满眼睛一亮:“看这活跃度,今年中秋节准能上市。”他掏出手机给柳队长看订单记录,“城里超市已经订了两百斤,说咱们这是‘生态蟹’。”
夕阳西下,增氧机搅动的水花在塘面绘出层层涟漪。袁开满站在塘边,眼里满是期待:“等螃蟹上市,我们的官塘大闸蟹也要闯出名堂!”柳润拍拍他的肩:“到时候咱们争取再搞个螃蟹文化节,让游客自己来钓、来尝!”
笑声惊起一群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塘,飞向缀满晚霞的天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水花声、欢笑声、马达声,在这方绿水青山间,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协奏曲。(张海林 江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