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47公里的河道,流淌千年不仅滋养了两岸民生,更孕育出开拓、包容、团结、开放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安徽宿州市泗县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通过理念创新、机制优化、载体拓展,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开拓破题,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大运河开凿史上,泗州先民以非凡创造力打通南北水路,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如今成为泗县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该县立足基层实际,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网格治理中通过“清单制+积分制”明确治理责任、激发参与热情;点上搭建网周村“和美网周”、老山村“社会治理一体化”、红星村线上治理小程序等系列数治平台,实现村、社区事务办理、矛盾调解等“一键直达、实时反馈”;创设“围楼夜话”“运河‘话’开”“胖板凳会”“六事”议事会等特色党群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在拉家常中议村务、解难题;依托“泗说新语”文化宣讲舞台,举办“邻里节”“音乐节”“送戏下乡”“乡村村晚”活动,以根植乡土、贴近生活方式,把党群服务和文化生活送到群众家门口。这些创新实践,既传承了运河先民的开拓基因,又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幸福感成色更足。
图为今年7月“唱响运河 乐在泗县”青年音乐节现场。
包容聚力,涵养和谐向善社会风尚
大运河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姿态,见证了南北文化交融、商贸互通的历史。泗县将这种包容精神转化为促进民风和谐的治理智慧,广泛融合发挥乡贤“五老”和邻里力量,夯实德治根基。全县遴选一批威望高、有担当的乡贤“五老”组成“和事佬”调解队、顾问团,纳入新时代基层治理“能人库”,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规划、矛盾纠纷化解、移风易俗宣传等工作中的贤能作用,汇聚嘉言懿行的点点微光,照亮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同时,以党群议事会为载体,结合传统节日和群众需求,定制文艺表演、政策宣讲、便民服务等活动,让群众在互动中拉近距离、消除隔阂,培植“邻里一家”的和谐文化。如今,“有事找乡贤”“自选和事佬”“邻里互帮衬”成为泗县城乡的新风尚,矛盾发生率、治安案件率连年下降,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团结筑基,构建多元参与治理格局
大运河的开凿凝聚了万千先民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泗县传承这一精神,以党建为引领织密治理网络:建立“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长(楼栋长)+党员先锋户”四级体系,选优配强网格党建队伍,凝聚红色治理“微细胞”,激活城乡治理“大生态”。同时,将新就业群体作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中延链共建的重要力量,在城区打造35个“暖蜂归宿”党群服务驿站,盘活9家“友好银行”、25家“友好酒店”、28处“工会驿站”等服务网点,串点成链织密覆盖城区的全域服务网,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暖“新”便利,激发从业幸福感、社会责任感。打造“泗事有我、‘骑’心共治”品牌,将15名外卖骑手纳为基层治理“移动哨兵”,通过党组织牵头、多方联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合力,让团结精神在新时代治理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开放拓界,提升治理协同效能
作为古代南北交通枢纽,大运河的开放特质造就了泗县兼容并蓄的地域品格。该县将这种开放精神融入治理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拓展服务边界。积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整合公安、民政、司法等17家单位资源,实行“中心接单、派单办理、跟踪反馈”,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此外,以开放包容的治理理念容纳志愿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不断提升协同效能。今年以来,该县紧跟时间节点、聚焦社会需求,引导880志愿服务队、泗州义工志愿者协会、水滴志愿服务队、开诚社工心理服务中心等本土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专业社工下沉社区一线,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扶老托幼、环境整治、助学护考、文化惠民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百余场,让志愿者精神与社会文明同频共振、奏出和谐交响。
千年运河水,浩荡映初心。泗县将大运河文化精神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仅让古老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更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新路子。随着实践的深入,大运河所孕育的精神力量,必将持续为泗县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徐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