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企业资讯7月18日】7月18日,调味品行业迎来绿色发展里程碑——由海天味业发起的“碳路者绿链联盟”在广东佛山市海天高明生产基地正式成立,成为首个覆盖调味品全产业链的绿色联盟组织。
这意味着,从农田里的一颗大豆生态种植,到生产线上的节能工艺升级,再到可回收包装研发和绿色物流及仓储建设……有海天足迹的产业链环节都成为减碳阵地,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绿色覆盖。
梳理海天的绿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家企业始终将绿色基因注入每个发展阶段,将减碳行动织成一张精密网络。当企业自身绿色转型积累的经验足够厚重,从单打独斗走向联盟共创,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
生态重构:从企业行动到产业链绿色联盟
一家企业的绿色是有限的,整个产业链的绿色才是可持续的。
图为调味品行业首个全产业链绿色联盟成立
当天,在海天味业的发起下,包括罗盖特等全球原材供应企业,招商中外运、中远海运等物流企业,海元新能源充电站等新能源先锋企业,江苏天玻、华兴、宏全集团、秉信包装等包材供应企业,以及SGS、集美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第三方研究机构在内的25家产业链上下游代表,积极响应“双碳”倡议,加入“碳路者绿链联盟”。
其中的一大亮点,便是联盟承诺“全盟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机制为支撑。联盟将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联盟架构,为调味品行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联盟锚定行业空白,计划推出首套《绿色产业链联盟运营规范》。该规范要求成员严格遵循ISO14064国际标准进行碳排放核算,并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设备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生产能效提升、绿色产品服务供给强化、管理体系完善等多维举措,稳步推进绿色转型。其中,跨企业碳核算体系的创新性构建,让减排成果实现可视化追踪与量化评估。
在生态协同领域,联盟匠心打造“全产业链减碳生态圈”,通过五大核心策略推动资源深度整合。包括原料端推行可持续采购模式,从源头把控绿色品质;生产端持续优化节能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包装端加大环保材料研发投入,减少白色污染;物流端构建绿色运输网络,提升配送效率;循环端完善回收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全方位提升产业链减碳效能。
在社会价值创造层面,联盟致力于搭建调味品行业首个绿色技术共享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赋能上下游企业加速绿色转型,还将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理念。这种以“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覆盖”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不仅为调味品行业打造了绿色发展的全新典范,更为中国制造业探索绿色转型路径提供了一套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碳路者绿链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调味品行业绿色转型开启新征程。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越来越多行业先锋企业相继加入,联盟将不断拓展绿色发展“朋友圈”版图,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绿色生态圈,推动调味品产业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模式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生产全链条绿色协同
尽管“碳路者绿链联盟”是国内首个覆盖调味品全产业链的绿色联盟组织,但熟悉海天的人或许并不会感到意外,这是其十余年绿色探索的必然结果。
从2007年布局新能源叉车,到2024年减少1700吨包装材料使用量,海天的绿色转型始终沿着“全链条优化”的逻辑展开,通过系统性创新构建了覆盖“采购-生产-包装-物流-供应链”的绿色发展体系,为联盟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原材料采购上,海天优先采购具有可持续认证的原材料,并通过完善的溯源管理系统确保供应链透明可靠。
在空间布局上,海天通过异地工厂建设将平均配送距离从1400公里缩短至700公里,单此一项年减碳约2000吨;“厂中厂”模式让PET瓶供应商驻场生产,2023年减少物料运输超5万车次,节省包装耗材800吨;纸箱厂“贴厂专供”模式,减少3360车次,缩短运输距离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
这种“空间压缩”策略,将物流能耗控制在最小范围,也证明海天不是在简单替换运输工具,而是重构了整个供应链的地理布局,让“绿色”从运输环节延伸到了生产源头。
为降低水资源消耗,海天高明园区自建智能水循环管理系统,2024年该园区实现了96%的冷却水回用率,总回用水量达149万立方米——足以注满600多个标准游泳池,也助力园区再度获评广东省“节水标杆企业”。
运输效率的提升也暗藏巧思,通过直接对接铁路货运中心和联动合作商,打造“多式联运”通道。比如,河南郑州实现“公转铁”,江苏、河北部分区域“海运转铁路”,降低单吨运输碳排放量近200吨;东北循环线路的搭建,让南下铁路柜送货后无需空返,直接装产成品北上,2024年利用此通道减少1622次空返,减排120吨。
在运输安全与环保的平衡上,海天也展现了行业领军者的智慧。率先建立黄豆专用的食品级集装箱,专箱专用,杜绝污染;10年前创新设计的“集装箱内衬袋”,用一个袋子装满整箱黄豆,全年减少约600吨包装材料使用,这一模式已被行业广泛借鉴。
实施161项节能降碳措施,减碳量超2.1万吨,相当于3000辆普通家庭小汽车停开一年;光伏发电屋顶过去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6家中小型食品企业全年用电量;将固废填埋转移率控制在99.89%以上,并因此获SGS钻石级“零填埋认证”;通过大规格包装替代及回收机制,减少年纸箱使用超18万个……像这样能彰显海天绿色特质的案例和数据,不胜枚举。
“我们不仅要让车变绿,还要让每一个生产与物流环节都实现绿色优化。”海天味业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破了全链条绿色创新的逻辑。可见,联盟不仅是承诺,更是把海天验证过的绿色经验,变成全行业的成长路径。
“小绿车”破局:开启物流低碳化新纪元
7月18日的海天高明生产基地,45辆新能源重卡的发车鸣笛,为这场绿色革命写下生动注脚。作为联盟成立后的首个落地项目,这些“小绿车”不仅使海天成为全国首家规模化应用新能源重卡的调味品企业,更是产业链协同的具象化象征。
图为调味品行业首批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重型卡车
海天味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ESG理念贯彻到物流运输业务中,海天围绕码头、客户、场站拖车短驳场景,率先行业引入新能源运输车,通过货车重卡油改电的应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作为行业率先大规模引入新能源重卡的企业,海天的布局早在2024年就已启动。目前,新能源卡车已占其重卡总数的30%,主要运输任务是从码头到工厂、码头到铁路站点、仓库到珠三角客户等,运输距离20公里至50公里左右。为解决充电难题,海天在仓库周边建设了完善的充电设施,与新能源车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形成“充电-运营-维护”的闭环体系。
目前从码头到海天工厂,海天每年2.5万亿颗黄豆中,有40%都是由新能源重卡进行运输;从工厂到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经销商,每年450万吨调味品中,有30%是由新能源重卡运输。
“小绿车”的价值既体现在环保账上,也算得清经济账。每台新能源重卡每年可以减碳30吨,按海天首批45台车的规模计算,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了约12万棵树木。同时,相比普通的重卡运输车每公里2.5元的油耗,新能源重卡运输车的油耗可以降低50%以上,长期使用可为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
海天用市场化手段证明,绿色物流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可以创造效益的新引擎。预计未来3至5年,海天新能源重卡的比例将提升到50%以上,以实际行动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的绿色转型。
“我做司机十几年了,一直跑海天运输线,新能源重卡不仅更环保更低碳,开车环境也更加舒适,让我们这些‘海天专属司机们’特别自豪。”从现场司机的感慨中,我们也看到了产业升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
从一家企业的绿色,到一个联盟的绿色;从减碳数据的积累,到行业标准的建立……海天用这场跨越十余年的坚持证明:绿色转型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传统企业穿越周期的必答题。而这场由“小绿车”拉动的环保革命,正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此稿件来源于合作方。本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