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共建美丽城市,赋能绿色基建新未来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5-10-20 16:03:36

新华丝路北京10月20日电(邵莉)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落在实处。10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共建美丽城市,赋能绿色基建新未来”专题交流活动暨绿色低碳专家网络年会2025上,中外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专家齐聚,共享经验、凝聚共识,为深化城市绿色低碳合作、实现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

当前,气候变化加剧、能源需求飙升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挑战深度交织,对加快全球绿色转型,特别是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智能化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赵英民在致辞中表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基建需求日益迫切,一些国家面临“能源缺口大但传统基建成本高”“想减碳但缺乏技术支撑”等困境。中国的绿色技术恰好与这些需求高度契合,例如小型化、分布式光伏系统可快速解决村落供电,先进的电池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交通电动化的重要支撑。这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供需对接的重要纽带。

b32298010aed47d59cf1824d2a928573.jpeg

图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赵英民在年会上致辞(主办方供图)

在绿色能源方面,黑山莫茹拉风电、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等一大批清洁、高效、优质的绿色能源项目相继建成,为各国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通过技术升级与产业规模化,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让清洁电力成为发展中国家破解能源短缺的普惠方案。

在绿色交通方面,中国通过技术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推进交通领域基建转型。相关数据表明,中老铁路货运碳排放较公路降低80%以上,2024年累计运输货物4650万吨,相当于减少约18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雅万高铁采用永磁牵引电机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30%,成为东南亚首条低碳铁路。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总裁马克·沃茨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电气化方面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技术变革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令人赞叹。广州已经拥有几乎完全电动化的公交车队、智能数字化的管理系统,青岛市民拥有触手可及的充电站,令人憧憬更多城市可以提供这样的品质生活和基础设施。非洲的巴士电气化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可以学习中国的转型经验。

巴基斯坦气候变化与环境协调部国务部长谢兹拉·哈拉尔认为,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城市转型来实现,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作为排放和资源集中的中心。“为了能够实现全球的气候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地去设想城市的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更加绿色、有韧性和绿色包容性。”她说。

1a0e7d03ff504c0ba65e3780da8ddbc3.jpeg

图为巴基斯坦气候变化与环境协调部国务部长谢兹拉·哈拉尔在年会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马尔代夫旅游和环境部国务部长易卜拉欣·米姆拉表示,绿色和韧性基础设施对于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倡议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提供了发展基础设施的良好框架,能够确保项目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取得长期收益。“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的区域合作平台有助于各国分享经验,推动了全球南方国家能力建设,还促进了智能电网、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方案规模化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催化剂。

创新技术撬动各领域协同增效,共同建设美丽城市

绿色低碳专家网络是“中国支持高质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促进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之一。作为技术创新交流的重要平台,绿色低碳专家网络汇集了来自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重要专家,针对全球南方国家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面临的具体挑战与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技术解决方案。

共建美丽城市,需要妥善应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推动污染防治、提升市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与会专家就此分享了成功实践与经验。

香港环保署署长徐浩光介绍了香港以30年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大型环境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空气污染、噪音,还可针对生态物种等进行复杂的环境评估,并将大型环境评估的时间缩短一半。这一平台已在上海进行测试,不同国家的城市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后应用。

斯里兰卡中央环境署主席提拉克·赫瓦瓦萨姆在分享斯里兰卡治理大气污染举措时特别表示,需要通过模型建立空气质量预报系统,更好预测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思联从光大环境运营垃圾发电投资的经验出发,提出环境基础设施必须更加集约高效,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培育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公众关系与可持续商业模式。

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湘表示,生态环境园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城市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理,利用生物技术生成生物柴油、生成甲烷转为绿色电力上网等,园区本身也可成为城市景观。

专家们还探讨了低碳建筑、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以及绿色金融的支撑作用。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晓磊表示,建筑光伏已经成为中国政策主要支持方向,建筑低碳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光伏应用。

“北京在光伏建设领域已走在前列,正在重点推动建筑领域的分布式光伏建设。”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高级工程师郁灿说。

世界资源研究所常务董事兼执行副总裁克雷格·汉森则认为,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来环境韧性,创造就业,是绿色发展的加速器。

“可持续金融与绿色创新将成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香港品质保证局总裁陈沛昌说,该局自2016年起研发绿色金融认证计划,提供相关认证与评审服务,确保资金有效流向具备环境与社会效益的绿色项目。

来自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广州巴士集团、青岛城运能源科技集团、青岛市交通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非发展基金、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南非德班市及开普敦市交通管理部门、C40零排放公交加速器全球项目的专家也分享了观点。

ec81bdedf7b74d32b5609ce96f9af5ea.jpeg

图为专家正在进行专题讨论(主办方供图)

协同合作汇聚创新力量,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与会的各国代表在分享绿色发展经验的同时,纷纷表达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协同,通过绿色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愿。

“让我们共同寻找城市气候合作的新范式。”马克·沃茨表示,全球南方,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寻求以更绿色的方式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是,受政策、技术、资金方面差距的影响,开展这样的转型并不容易。现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中国的转型经验,以更便捷更经济的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惠及民众。“C40从两年前就开始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共同探索‘一带一路’城市南南合作,随时准备连接城市,确保全球南方城市和其他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

来自开普敦的代表希望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发展低碳公交的经验,希望有更多交流机会。来自青岛的代表称,中国和非洲的很多城市在城市交通治理以及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共性,青岛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走出去与非洲的相关城市开展一些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共同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

就进一步深化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城市基建领域的合作,赵英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协同与共识凝聚。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载体,加强绿色基建政策对话与交流,推动共建国家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环境监管等领域形成协同方案;依托多边对话平台,举办绿色基建常态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凝聚绿色基建国际共识。

二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对接和落地应用。聚焦光伏、电动公交、低碳建筑等关键领域交流前沿技术成果;发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资源,为共建国家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风险评估等专业化服务。

三是提升共建国家绿色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抓手,开展绿色基建、绿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等主题研讨,助力提升共建国家自主推进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此次对话会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办,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协办,旨在搭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绿色创新交流与对话平台,探讨利用各类创新途径促进先进的数智化技术赋能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推动共建国家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创新发展。

相关推荐
构建高质量绿色金融体系 共促全球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构建高质量绿色金融体系 共促全球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活动暨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年会2025。

从“污染治理”到“低碳引领”:中国碳金融实践赋能“全球南方”

2025年9月7日至20日,“一带一路”资金机制与碳金融能力建设研讨班在北京、广州两地成功举办。本次研讨班不仅搭建了南南合作新平台,也为发展中国家协调经济增长与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太钢引领钢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受到海外媒体广泛关注

在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钢铁企业的转型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