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传播中国文化的埃及孪生姐妹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博玉 2017-10-20 14:38:58

新华社开罗10月19日电(记者郑思远)“自从1996年进入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语言学院起,我和姐姐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尽可能多地把有关中国的信息引进阿拉伯世界。”37岁的拉莎·卡迈勒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拉莎的中文名是马伟丽,在艾因沙姆斯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她的双胞胎姐姐希玛中文名为莎蜜,在开罗巴德尔私立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她俩的哥哥阿卜杜勒是埃及著名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预见到中国将崛起成为全球大国,并建议妹妹们学习中文,姐妹俩接受了这一建议。

作为中国文化爱好者,姐妹俩2000年从艾因沙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毕业后,参加了阿拉伯国家有关中国的许多会议、研讨会、讲习班、艺术表演、音乐会、书展,增加了关于中国的相关知识和见解。

自2011年以来,马伟丽翻译和编辑了36本关于中国的书籍,内容包括中国经济腾飞、“一带一路”倡议、伟人传记,以及一系列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书籍。

“当我翻译一系列关于新疆历史、地理、美食和少数民族的书籍后,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人员,而是一个宝藏的看护者。”马伟丽认为。

“我非常热衷于从中国原有的角度,来界定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我们作为翻译和学术指导人员,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中国的错误看法。”马伟丽说,她与中国作家和翻译者合作,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国家介绍有关中国的书籍。

莎蜜最近刚刚参加在阿联酋举行的“一带一路”研讨会。她说,中国在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尊重他国文化,注重与其他国家加强文化交流。姐妹俩都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加强文化交流的黄金机会”,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层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也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莎蜜说,埃及人现在更加渴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在艾因沙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学习的埃及学生现在有250人,而1995年只有40人。同时,埃及许多私立大学最近开始教授中国语言文学。

姐妹俩正致力于翻译更多关于中国的书籍,梦想将《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翻译成阿拉伯语版。她们觉得这是向阿拉伯国家介绍中国哲学、伦理和社会的重要一步。

“阿拉伯语和汉语很难,差别也很大,但文化互通终将减少差异。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翻译,而是将中国文化带给阿拉伯人民。”姐妹俩说。

相关推荐
通讯|“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记马耳他电站里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在28日参加完在电站举办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后,马耳他德利马拉三期燃气电站员工达伦·丘塔亚尔对记者感慨道。

俄罗斯汉学家: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榜样

俄罗斯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玛丽亚·谢梅纽克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专访|关乎中国,也影响全球——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姆加纳谈中国两会

“我们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以及外交政策,因为这些议题不仅关乎中国,也对非洲和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谈起中国两会,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姆加纳日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