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们的首都。
在这16410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着超2180多万常住人口,每年还会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超3亿人。
这座城市有29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车辆7700多辆,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超21900多辆,共享单车超94万辆,1万多个红绿灯日夜闪烁。
巨大的市场、多元的组织、海量的建筑、高速地运行,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变量,人们之间发生着交互效应。这些因素都为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带来挑战。
不过,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城市,却是如此有序。让我们去看看超大城市治理带给市民哪些获得感!
图为北京市民在手机上使用“京通”小程序的预约挂号功能(新华社记者李振北 摄)
“一个小程序就能挂所有大医院的号”“能实时用医保结算很方便”“线上就能复诊,很方便”。在北京的政务服务平台“京通”上,“预约挂号”和“互联网医院”这两项高频服务得到很多市民点赞。
据了解,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已覆盖北京全市30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今年以来已服务超1.9亿人次。
在诊前环节,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增加了智能导诊,有效帮助患者规避了挂错科室的问题。候补预约功能已为超过100万人次的患者成功的候补了想挂的号;在诊中环节,平台除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外,还提供候诊排队查询功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等待焦虑;在诊后环节,平台提供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功能,患者不必在医院等候纸质报告,在线即可查询。
为方便在京国际友人看病就医,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还专门上线英文版,已有28家三甲医院进驻平台提供服务。
急速问诊、在线复诊、在线开药、医保移动支付、药品配送到家……北京互联网诊疗服务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全市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机构已超300家,今年以来服务了超180万人次,同比增长58%以上。多家医院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已占到了线下服务的10%以上,成为线下看病就医的重要补充。
图为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新华社记者王钊 摄)
“有事儿?打12345呗!”
在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是大家的依靠。
北京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朝阳区奥运村街道附近车道中间的井盖松动,车辆驶经井盖时,产生强烈震动噪声,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她通过“北京12345”微信公众号反映了这个问题。
“12345响应非常快,第一时间将我的诉求精准转到奥运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很快来电核实情况,当场给出明确的处理方案,不仅承诺会到场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还主动留下值班电话,告知我后续若有问题可随时联系。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发来现场处置的照片,并再次来电回访后续情况,井盖噪声问题圆满解决。”张女士说。
目前,北京市探索建设了坐席智能助手,话务员接线时,通过语音转写、内容摘要、标签标注、实时质检等功能全流程辅助,这些功能帮助话务员快速解答、高效受理。
此外,“北京12345”和“京通”平台进行对接,升级了网络端服务,正在完善智能交互、办理进度查询等功能。推行手语视频服务、适老助残专区等应用,提升热线服务体验。北京正逐步扩大市民服务热线多语言服务范围,现已提供包括英、法、德、俄等10种语言在线翻译服务,不断提高涉外服务便捷性。
在监督办理方面,“北京12345”的“吹哨报到”功能,支持基层单位在线“吹哨”市级部门、市属国企等,对回访结果“未解决、不满意”的工单实时督办。回访时,应用“京通”消息等方式回访,提升智能回访覆盖率。
除了接听和回访,“北京12345”推动创新热线数智治理模式,建设多维度数据库,研发多场景分析模型,逐步构建城市民情指数,搭建开放式研究分析平台,拓展数据分析应用渠道,推动热线有序韧性发展。
图为北京市民使用智能回收箱(新华社记者李振北 摄)
偌大的北京城每天会产生生活垃圾超2万吨,但是街道是干净的,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2024年以来,北京下大力气改善垃圾分类的投放环境,采取了厨余垃圾不破袋、大件垃圾上门收、回收进社区等便民措施,提升分类便利度,让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成为“便民好事”。
据了解,为改善投放环境,城管部门在4.2万个垃圾桶站前面铺设地垫,有效解决油渍脏污难清理的问题,改善了投放环境;改造1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让居民在投放厨余垃圾时无需自行破袋。
针对居民反映大件家电家具处理难的问题,城管部门筛选了161家大件垃圾托底回收企业,推行大件垃圾上门回收服务,在全市343个街道乡镇实现全覆盖。而今,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话或者小程序等方式,就可以预约大件垃圾上门回收服务。
此外,智能回收箱也逐步开始在北京各小区摆放,方便居民进行有偿回收。回收企业依据统一价格回收纸箱、泡沫塑料、旧衣服等各类可回收物。截至目前,全市配备一袋式上门回收和智能回收机进社区的居民小区达到2571个。
图为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秋天(新华社记者王钊 摄)
北京的秋天,是银杏叶带着大家漫步的季节。不少市民给记者种草,很多街角公园的银杏叶很美很出片。
现在,北京已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700余处,涵盖历史文化、便民服务等多类主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超九成市民出门500米就能游园赏绿。
据了解,园林部门在口袋公园建设上,一方面注重规划引领文化传承,每一处公园都要与区域景观和历史风貌相融合,留住城市记忆,推动城绿融合和人文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因地制宜,科学绿化,以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科学种植,结合场地条件,打造实用好用便民的口袋公园。
以人为本、共建、共治、共享,园林绿化部门鼓励市民参与到公园的方案设计中,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将城市的边角转化为生活的注脚。
就拿皇城根遗址公园来说,公园改造过程中,首先是征集了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然后才形成的改造方案,对于座椅的数量景观设计都进行了提升,现在公园也成为了市民的打卡地。
这些让生活便利、让服务高效、让风景更美好的城市体验,是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缩影。这10年来,北京明确“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战略目标,以“精明增长”理念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在超大城市治理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从生活服务到政务服务,从交通出行到看病就医,这座城市正在不断更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期待北京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更具智慧。
策划及采写:郝菁
视频摄制:王钊、李振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