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看老天,现在靠数据。”走进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小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大棚,一串串番茄饱满鲜红。土壤墒情仪如同“听诊器”,实时将数据传回云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指着手机APP上跳动的环境参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棚里装了联通这套‘智慧大脑’,手机一点,水肥自动送到每一棵苗下,省工省力,产量还提高了15%!最关键的是,咱这菜有了‘身份证’,消费者扫个码就能追根溯源,卖得更好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河北联通衡水市分公司实施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项目,正为当地蔬菜产业注入新动能。面对传统农业中资源浪费、产销脱节等难题,衡水联通搭建起市级蔬菜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种植”向“数据驱动”转变。
该项目通过“地块管理+环境监控”模块,将传统农田转化为可追溯的数字化单元——依托GIS地图精准圈定地块边界,绑定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含水量、EC值(电导率)等关键指标,并在移动端同步记录播种、施肥等农事操作,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农户通过扫码即可查看作物批次信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推动农事管理向电子化、精细化迈进。
与此同时,系统的智能预警功能为农业生产筑牢安全防线。农户可自定义温湿度阈值,当环境参数异常时,系统自动推送告警信息,助力提前防控病虫害风险。
而基于土壤传感器与LORA无线通讯技术的水肥精准控制系统,则实现了“按需供给”的突破:通过分钟级调控灌溉时长与肥料配比,远程控制阀门启闭,不仅节约人工巡检时间80%,更实现节水50%、肥料利用率提升至72.6%。
通过河北联通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衡水模式”,勾勒出“科技兴农”的生动图景,不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扎实的实践路径与样板经验,而且为乡村产业注入数字化新动能。(陈红、王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