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7日电(范云博)17日,以“城市发展与治理: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为主题的2025城市治理国际智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副署长林志佳受邀出席并做案例分享,围绕新加坡四十余年的智慧治理经验展开深度阐述,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多元参考。

图为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副署长林志佳在2025城市治理国际智库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案例分享(王潇 摄)
据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新加坡通过分阶段实施全民电脑化、打破信息孤岛、线上资源整合等举措,为智慧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新加坡发布“智慧国”计划,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与个性化。“目前,新加坡已正式发布‘智慧国2.0’战略升级方案,聚焦信任、增长、社区三大核心目标,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立体化发展体系。”林志佳说。
谈及“智慧国”计划具体如何惠及民众,林志佳以医疗服务领域为例介绍道,“依托数码个人身份认证系统,在新加坡就医时,医生可实时掌握其完整病历和健康情况,并在治疗结束后将所需药品直接配送到家。同时,医疗保险、社会医疗储蓄金已接入统一系统自动结算,全程无需现金支付环节,极大提升了就医便捷性与体验感。”在谈及便利出行、福利发放等领域的便民体验时,他进一步强调,科技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而在于对民众生活的改善力度,这与中国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外,林志佳也提及新加坡智慧治理推进中的不足,并以“车资卡改革”案例传递城市治理需兼顾多元需求的审慎思考。“在新加坡推出第二代易通卡时,虽然多数人已完成转换,但因为忽视了少数群体将第一代卡储值卡用于规划月度预算的重要需求,招致强烈的反对声音,最终促使政府决定延后改革计划。”他总结道,政策制定与技术应用不能仅以人数多少为依据,更要关注少数群体的关切强度。
林志佳表示,新加坡四十余年的智慧治理实践,核心是始终坚守“科技惠民”的初心。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更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之间找到平衡,让高科技与人性化服务有机融合。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心、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