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年“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学——中国县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智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核心内涵与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报告还提出,县域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深度体验、情绪价值和产业融合为新特点,重塑着中国文旅市场的新格局。
报告提到,2020年以来,全国新增的5A级景区有约70%位于县域地区。“反向旅游”“奔县游”逐步兴起,县域旅游正以其独特的生态底蕴、文化魅力和产业创新,成为中国文旅版图中崛起的新力量。
县域旅游崛起 重塑文旅市场新版图
县域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新增长点迅速崛起,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文旅市场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县域旅游平均接待游客总量达58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6%,旅游总收入增长9.96%。

今年1-10月,浑源县游客接待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0.44%,图为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 图片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
在消费升级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18至34岁的年轻群体成为县域旅游的核心客群,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景点观光,转而追求具有松弛感和烟火气的沉浸式体验,这种需求变化为县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 从资源依赖到情绪赋能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报告指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县域文旅经济大有可为。一些县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强沉浸式体验、IP孵化,推动文旅融合和县域经济发展。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提出了“情绪地理”概念。他认为,与拥有顶级名胜古迹和繁华都市资源的城市相比,县域的稀缺性优势在于“真实感”与“生活感”,情绪价值的打造恰恰能让县域的独特优势得以极致发挥。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印证。浙江安吉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通过打造从生态观光到康养度假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75.6亿元,当地超4万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收入占农民直接收入超20%,展现出创新驱动带来的显著效益。
多元发展路径:县域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而县域旅游正是实现这种贯通的有效途径。在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中,数字揭示出县域旅游的“甘肃经验”。康养民宿、慢游线路点燃“夕阳红经济”,亲子游、研学游等产品吸引更多城市家庭群体出游,乡村露营、乡村咖啡等新业态涌现,县域乡村旅游展现高频性。

2019年—2025年10月甘肃乡村旅游消费热度总指数走势(点) 图片来源:新华指数
从“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变的进程中,县域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县域旅游的兴起,不仅重塑着文旅市场的新版图,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越来越多县域把握机遇,以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实践,探索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县域旅游必将为国民经济注入更强劲的活力。(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