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之江“天”“地” Al模型的全球亮相与分享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5-07-14 10:06:59

新华丝路日内瓦7月14日电(记者王其冰)“今天我非常想分享我们在实验室做的一些工作,特别是关于计算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项最新技术探索它可能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王坚站在舞台聚光灯里,面向现场及全球在线观看的所有观众。

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携中国之江实验室两项科学模型成果GeoGPT及OneAstronomy来到日内瓦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峰会的主场舞台,以主题为“计算和人工智能:无尽的前沿与探索”的20分钟英语演讲,向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士分享之江实验室探索“AI+科学”的实践样本。

王坚说:“所有早期的先驱者都在思考,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并不直接对应人的智能,作为一种技术,人工智能帮助拓展的是人类创造力。”

那么科学探索活动如何获得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王坚示意大家观看他的背屏演示:“这实际上是一篇十年前发表的论文,作者是一位地质学家。他们需要的很简单,他们希望能够共享所有关于岩石的研究数据。其次,确保他们能够访问并共享所有研究成果。第三是拥有能够协同工作的基础设施。”

面对地球科学的这种变革需求,2019年,由中国科学家倡议、13个国际组织与机构共同发起了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致力于搭建地球科学领域的全球共享平台。

王坚说:“三年前,我们启动了地球科学模型(GeoGPT)项目。本质上,它是一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事实证明,它对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非常有帮助。”

截至目前,GeoGPT已吸引来自135个国家的4万余名地球科学研究者在使用,并入选今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创新实践案例集”(AI for Good Innovate for Impact use cases),同时获评峰会主办方国际电信联盟颁发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奖。

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太空计算基础设施“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12颗计算卫星成功入轨,是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这样一个太空计算的第一步。

本届峰会上,由之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发的天文领域AI模型OneAstronomy也入选为2025年创新实践案例。

“我一直从事云计算工作,最终意识到我们谈论的所有云计算实际上都在地面上,”王坚是阿里云的创始人,“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将计算能力部署在太空环境汇总……我们已经有三种类型的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现在我们或许有了第四种类型的卫星,我称之为计算卫星。”

王坚认为,当人类的探索向深空领域推进时,计算和人工智能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王坚说,“我们希望(全球科学家)能够合作构建这个系统,这就是我将其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的原因。最后我想说的是,计算和人工智能是人类火星之旅的黄金伴侣。”

演讲至尾声,担任会场主持人的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 (WAAS) 副院长艾琳·吉纳-赖希尔(Irene Giner-Reichl)黑衣闪亮地走出来,她对王坚和全场观众说,“退回几年前,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像科幻小说。”

坐在会场中间前排的李振廷也来自之江实验室,目前担任实验室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眼前场景和几天里感受到的气氛令他振奋。他说,“这些天在展区及各会场碰到的很多国际人士都会问我,中国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他们真的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我们践行开放科学,与全球科学家共同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相关推荐
构建开源生态,推动AI造福发展中国家——访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国际合作部负责人

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BIFNC)主持的“全球人工智能融合:共享可持续未来的创新实践”分论坛9日在日内瓦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峰会”会场举行。峰会期间,该院国际合作部主任林桢就如何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全球互联互通以及实现Al共享等问题接受了新华丝路记者专访。

2025“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在人工智能治理包容性和标准方面取得合作成果

为期4天的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全球峰会11日落下帷幕。本届峰会在人工智能治理、技能培训和标准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承诺。

遇见AI:内蒙古联通勾勒人工智能发展新蓝图

7月12日,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千人会议中心开幕,会议期间,以“算擎北疆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内蒙古联通人工智能发展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