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中检集团、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协办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新未来”为大会主题,作为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重要分论坛之一的“供应链新质生产力决胜全球汽车竞争下半场”论坛召开。行业专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聚一堂,围绕产业政策、实践经验、前沿技术等方面,深度解析中国汽车供应链在全球竞争中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和未来发展之道。
“供应链新质生产力决胜全球汽车竞争下半场”论坛现场。新华网发
新之道:携手合作重塑供应链生态
发展汽车供应链,源头在“新动力”——
产业发展与政策环境优化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无论是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加强(新能源汽车)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还是支持整车企业践行“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以政策效力激发更大推动力,推动汽车供应链生态自我迭代。
中国汽研也参与各项标准化工作。一方面,累计牵头和参与制定国标/行标280余项,覆盖材料环保性、电子电器EMC、零部件异响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为超百家供应链企业提供前瞻性标准预言和培训服务。
发展汽车供应链,关键在“新模式”——
近年来,汽车供应链配套的整零关系正在从“供应”转向联合开发。比如,赛力斯与延锋、文灿和宁德时代携手,创新“厂中厂”深度合作模式;车企与芯片厂共建实验室,与华为共同定义各种“界”车型等。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供应链体系总经理石增超认为,如今,汽车供应链演变为“车企+ICT企业+芯片商+能源服务商”等多主体参与,专业分工又合作的融合网状结构。“采用与供应链伙伴开展技术联合创新、联合开发的模式,可以实现产品轻量化、集成化,强化技术护城河。”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总经理毛琼林同样认可“形成共享共赢生态合作圈,推动多元化合作 模式落地”的新模式。他认为,中国汽车目前正处于推动供应链端从“单一买卖向多维合作”供应关系变革的阶段。
发展汽车供应链,核心在“新技术”——
“汽车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聚焦于电机、电池、电控‘三电’系统,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大开介绍,2019年起,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迈开跨越式发展步伐,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全面智能化时代。目前,新能源“三电”、车规芯片、智能底盘、智能驾驶软件正引领产业变革。在汽车新质生产力整体行业跃迁的背景下,为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提出宝贵的经验和路径。
质之度:价值跃迁定义产业新未来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是因为能更便宜地生产,也因为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而这源自稳固的制造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下一步如何“进击”?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严冯敏认为,在拉长现有长板的同时,需要补齐品质短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但用户满意度指数持续下降问题也日益凸显。“用户对于质量的个性化需求未得到满足是主要原因。”严冯敏说,因此,下一步发力重点要从“有不有”转向“好不好”。
严冯敏建议,汽车供应链行业应严格落实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围绕“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开展多层次质量提升行动。
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将其贯穿于供应链各环节。其次,要抵制低价低质“内卷式”竞争,营造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环境,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此外,应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基础设施,强化质量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等不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后产能。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零部件事业部总经理周建文认为,未来,汽车零部件质控将着眼于供应链协同质量升级、新材料新工艺的质控创新、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渗透和应用。其中,在打造全链条质量防火墙方面,针对原材料端,依托CAEMS系统实现精准管控;针对零部件,应用中国汽研自研智能诊断装备进行深度检测;针对整车端,借助AI视觉监测技术严格把关。
发展企业供应链,“链”上创新层出不穷。在主题研讨环节,巨湾技研CEO裴锋,华友循环战略部部长肖巍,超聚变数字能源科技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总裁程肇,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刘蕊磊,武汉芯必达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云鬲,法士特集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陕西赛特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明、明珞装备市场总监梁音通过主题发布等形式,就供应链新质生产力如何发挥作用支持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在下半场答好供应链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分享前沿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应用场景的宝贵经验。
聚力同行,合舟共济。中国汽车产业一个个“链”上的突破,让“供应链”变成“协作链”“创新链”,持续裂变;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业生态定将助力汽车产业“驶”得更稳更远。(朱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