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王建民博士说,在美国和中国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之后,今年的国际贸易形势预料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4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多次强调,贸易战由加征关税而起,也应由取消...
随着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和(技术)贸易冲突愈演愈烈,建立适合所谓新兴技术的出口管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美国政府自2018年以来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多轮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中国也对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大豆等农产品。此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约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以上,这一比例在2018年降至17.9%。
人民网旧金山7月23日电 (邓圩 宫欣)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存在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关税壁垒?对华加征...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21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近期就中美经贸问题举行多轮电话磋商。
英国石油公司(BP)认为,如果全球贸易冲突愈演愈烈,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增速将大受影响。因此,中美经贸摩擦拖得越久,美国获得能源主导权的前景就越黯淡。
罗伊研究所国际经济项目负责人Roland Rajah发表题为《东亚不太容易受到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的影响》的文章称,目前,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且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原因希望与中国脱钩。这种情况给东亚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带来了风险。但在某种程度上,东亚不太容易受到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的影响。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Daniel H. Rosen发表题为《与中国达成更好的协议》的文章称,中美两国商业关系的旧基础已经破裂,两国关系的新基础仍未确立。几十年来,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总体上是互利的,不直接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部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被其他领域的增长所抵消,消费品价格的下降提升了美国家庭购买力。但过去十年中,中美两国利益与挑战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变化。
本轮中美经贸摩擦已持续数月,引发外界对中美经贸合作前景的担忧,多个行业在阴云笼罩下纷纷谨慎调整各自布...
美国的中期选举结果不太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任何影响。有迹象表明中国和美国或正在努力解决两国间的争端。中...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和Peter A. Petri发表题为《为何应即刻终结中美针锋相对的关税壁垒》的文章中称,在应对中美贸易矛盾中,呼吁停止与中国的接触既不成熟又很危险。要确定应对中国的最佳战略,需要更明确的目标,更现实的措施和实现目标更好的策略。
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Alicia García-Herrero在题为《中美贸易战会令欧洲受益》的文章中称,美国在2018年开始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征收关税的时候,市场曾预计贸易争端不会升级为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争。然而,市场上的这种乐观情绪自6月中旬以来已经消退。贸易战的升级导致各种股票市场突然下跌,特别是中国的股票市场。新兴市场货币也承受资本外流的巨大贬值压力。为了帮助评估市场反应是否适当或夸大,作者根据标准经济理论衡量了额外进口关税对贸易的影响,即两个关键参数--关税转嫁率和需求价格弹性。
《越南经济时报在线》8月22日报道,据穆迪8月21日公布报告称,越南未来几年很大可能维持强劲增长,有助于稳定越南公债。
多位美国专家学者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为此,白宫需改弦更张,让中美有条件通过友好协商、平等对话平息经贸摩擦。
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使美国与其长期的盟友产生隔阂,但他不会轻易改变立场,直到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保护主义的政...
上海美国商会12日发布《上海美国商会2018年中国商业报告》。报告称,在华美资企业的经营表现保持向上趋势、对未来表示乐观。近七成受访企业反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
与中国的能源贸易能否缓解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尽管中国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且初级能源需求增长减速,但石油需求却持续增长。其次,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复兴使美国能源进口依赖性急剧下降。因此,美对华能源出口仍有增长空间。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1日说,中方宣布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与当前中美经贸冲突无关。中国扩大开放不受外界干扰,外界也干扰不了。
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近日在博鳌接受采访时,对中美贸易战表示高度关切,并促请两国通过谈判来解决分歧。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令到自由贸易倡导者感到担忧。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总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指控中国窃取美方知识产权。
【新年问候】握在手心里的祝福
00:14
2020-12-31 21:47:14
01:32
寿仙谷李明焱:中医药需守正创新 助力健康中国
00:15
红西凤的历届展望大会之旅
澳洲海产企业着眼进博会
扮靓场馆迎进博
上海:灯光璀璨迎进博
丝路情报 | 智讯参考
第十四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 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