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鸡蛋糕是遵义特色小吃,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鸡蛋糕制作历史悠久,制作过程分为选料、磨面、搅蛋、打油、烘烤等多道工序。近年来,当地依托鸡蛋糕制作的传统技艺, 通过“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让这一美食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春节临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近年来,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跨越式发展。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化屋村的变迁史,也正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春节临近,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黄粑生产企业的工人们忙着赶制手工黄粑,供应节日市场。近年来,黔西县加大传统特色食品产业扶持力度,推动黄粑传统特色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使黄粑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产品通过从线上线下渠道销往省内外市场,助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近日,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候鸟越冬高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在晨光中翩翩起舞,给冬日里的草海增添了生机。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黑颈鹤重要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三、四月,大量黑颈鹤在这里越冬。
12月2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举行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决赛。此次大赛共有来自从江、黎平两县78支侗族大歌队参加选拔赛,经过角逐有20支歌队进入决赛。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年临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泉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微工厂”,搬迁群众忙着赶制苗族传统服装及饰品供应节日市场。近年来,丹寨县引进民族服装“扶贫微工厂”入驻,吸引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助力百姓增收不返贫。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生态种植业,逐渐形成了育苗、种植、科研、石斛面条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致富。
近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茶树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剧毒、高毒、禁用的农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该条例将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拓宽山区农民致富路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11月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周末非遗扶贫集市开市迎客。即日起集市每周日开市,将非遗文化传承与非遗产品、扶贫产品、农特产品等展销活动相结合,促进消费扶贫,弘扬民族文化。
11月1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举行庆苗年活动。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传统节日。“苗年”是苗族同胞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先、感恩天地为一体的盛大节日。
苗年临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国春银饰扶贫就业工坊迎来银饰的销售旺季,银饰手工艺人加班加点生产,供应节日市场。丹寨县国春银饰扶贫就业工坊是由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领办的一家扶贫企业,目前已吸纳165名当地村民就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近日,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大岩村的“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400余亩各色菊花陆续开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菊。据了解,“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是大岩村“村社合一”经济实体之一,该基地以“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等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实现“林下增收”。目前,榕江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林农”的模式,已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3155亩、林下养鸡144万羽、林下养蜂1.06万箱、林下中药材种植9.74万亩,覆盖贫困户3860户11642人。
9月15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比手工 秀技艺”非遗手工技艺比赛活动,来自安置点的80多名苗族搬迁群众参加了苗族刺绣、苗族银饰打制、苗族蜡染绘画和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等苗族传统手工技艺比赛,集中展示了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实现就业增收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