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桥品汇,体验“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双向奔赴,感受中国市场的开放活力。
今年1月至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截至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42家和605家。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以合作创新引力和营商环境磁力,持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对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便捷行李物品和货物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在中央金融委员会6月18日对外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后,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渐次落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能级持续提升。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415.8万人次,同比增长37.6%;其中外国人约为312.1万人次,同比增长53.3%。
7月2日,内蒙古好物走进上海金融机构系列活动在上银金融大厦启动。
记者从上海海关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上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超两成,5月份单月进出口创历史新高,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
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离境退税服务水平,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中央集中退付点从6月25日起升级为上海首个全市通退服务枢纽,即境外旅客在上海所有离境退税商店购买的相关商品都可以在这里完成离境退税。
见证中新航空运输企业携手打造“南向通道”,在中国企业的直播间当起旅游“促销员”,出席中新多个行业的推广交流活动……6月18日恰逢中国电商和零售行业的“618”年中促销节,正在上海访问的新西兰总理拉克森通过密集参访,切身感受中国市场的旺盛活力和中新合作的巨大空间。
6月10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启动仪式在伦敦开启。
6月5日,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博览会围绕“应用驱动绿色转型”,由主题展览、系列论坛、贸易对接三大板块构成,来自德国、荷兰、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0家行业企业全方位展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实践。
本次活动以“绿色低碳赋能城市持续发展”和“青年活力激发城市创新未来”为分议题,重点探讨绿色低碳城市治理和青年创新活力激发等内容,深化合作内涵,为与会市长及代表找到适合自己城市的解题方案提供启发,也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阿联酋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洋介绍,这些“网络达人”在海外社交媒体单个平台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粉丝”,他们分别聚焦旅游、冒险、时尚、生活、体育等不同主题。“期待他们从不同‘专业’的视角了解中国,形成‘线上出圈、线下引流’效应,吸引更多海湾国家游客前来探索中国的魅力。”刘洋说。
上海海关5月29日公布,今年前4个月,上海市外贸进出口1.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其中,出口值达6290.2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众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商品出口表现亮眼。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依托浦东国际机场与上海东站“空铁融合”优势,国际商务合作区致力于试点探索更高水平的跨境商务规则与便利化政策。
记者从上海海事局获悉,上海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5月27日在沪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国际航运绿色治理规则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有吨位,更有站位。上海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穿透这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雨,劈浪前行,与世界共求“美美与共”的确定性。
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贸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印记,烙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中。
为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诉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从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行动方案中有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例如,在上海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又如,支持浦东新区率先制定有利于企业集团财资中心集聚的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
显示 115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