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印度名义GDP已经达到约3.38万亿美元,超越英国列全球第五位。从实践来看,印度制造业增长并没有按照印度政府的规划顺利进行,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
欧亚大陆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印关系的未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任何外部参与者都无法替北京和新德里“调整”关系。但是,外部参与者可以通过促进双方以三边或其他多边形式合作来帮助“重启”中印关系。
近期,中印关系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接受联合国任命印度前陆军特种部队队员常启德为新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这表明,中国试图消除中印间分歧,并将目光放在两国的趋同点上。
印度如此重视缅甸的原因在于,它将缅甸视为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及与中国竞争的重要场所。另外,缅甸也是印度“邻里优先”和“东进”政策的交汇国家。莫迪上台后,更是积极与缅甸接触。但是,尽管耗费了不少精力,印度的对缅政策成果仍乏善可陈。最明显的例子是,印度在缅甸的投资远落后于中国。
新冠肺炎引发了21世纪初以来最为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给全球经济和政治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和印度都深受其害。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为中印深化双边合作,加强产业合作维持经济全球化,进而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带来了机遇,也制造了挑战。
评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7的进展时,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特别重要的国家,因为这两个国家已跻身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能源进口国行列。在能源领域,中印两国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能源强度较高,且都对可再生能源十分关注。鉴于中印两国表现出的明显共性,探索能源领域的中印伙伴关系值得关注。
电动汽车或将在汽车领域向可再生替代能源转变的过程中占据中心位置。印度政府正在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并设置了到2030年确保电动汽车占汽车保有量的30%的目标。通过推广电动汽车,印度国家研究院指出,到2030年,印度的燃料进口开销可节省600亿美元。文章指出,预计中国将在印度实现电动汽车梦想中发挥巨大作用。
印度和中国都将在未来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印度正在转变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支撑和以技术为动力的社会。印度宽松的外国直接投资制度和年轻的人口使它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则必须在全球和亚洲范围内发挥建设性作用,以帮助世界恢复更高的增长率。
对印度而言,与中国建立稳定持久的友谊将有助于改变其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有害关系。对于中国而言,与印度建立友好关系能够帮助它减少一个潜在对手。这需要克服两国数十年来的敌对与偏狭,以取得实质性和公平的结果。鉴于中印领导人在各自国家的政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目前显然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搭建机器人、打印3D作品、制作太阳能板、学习电脑鼠走迷宫……《印度鲁班工坊建设纪实》手册中记录着印度鲁班工坊师生进行多项实训设计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实况。
只要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仍是对抗性的,中国就会倾向于与印度保持良好关系,而同时不会保证自身在未来不会对印度采取对抗态势。中印两国间目前不断变化的关系实际上基于一种“妥协背景”。外部环境能够让中印两国和睦相处,也会让它们分道扬镳。因此,中国与印度在未来是否依然能维持现在的“和解”状况还很难预见。
中印关系中最重要的第三方是美国和巴基斯坦。本文认为,中印管理第三方因素有以下办法:中印两国应加强战略沟通;两国应在建立发展伙伴关系中开展务实合作;中印应试图说服相关第三方发挥更具建设性的区域作用。
保持中印关系稳步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是任何国家实现积极和稳定增长的先决条件。中印关系的任何波动无疑将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推迟印度崛起的进程。
作为崛起大国,中国与印度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地缘政治想象。在共享的地缘政治空间中,这些想象经常冲突,致使中印两国不时发生摩擦与争端。然而,阿富汗的例子表明,中印两国可以和平合作。
甚至在2018年结束前,一些媒体就将这一年形容为中印关系的“分水岭年”。对此,作者认为,2018年实际上是中印关系仅有微小变化的一年,远非一个转折点。
在武汉会晤期间,中印双方决定在阿富汗开展一个联合项目,这似乎忽视了巴基斯坦对印度在阿富汗活动的担忧。该联合项目可能将成为地区三国合作的典范。新德里与中国接触能够防止或转移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出现零和博弈的结果。
由于印度总理莫迪不看好“一带一路”,中国开始追求一种新的对印政策,即在地缘政治方面与印度建立一种尽可能友好的非敌对关系。印度也是如此,即在可行范围内与中国建立非对抗性的、坦诚的关系。
印度必须谨慎权衡在雅鲁藏布江问题上的战略和政策举措,既要与中国开展“与水相关的对话”,又要强调与孟加拉国和不丹在此问题上采取“流域方案”。
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引热议,中印两国可以此为契机,就药品问题展开对话合作,并带来积极的政策变化,实现“双赢”。
显示 25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