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我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深入研究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和措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将于11月11日在北京柏悦大酒店共同举办“第四届未来城市:现代中国的城市可持续性”年度研讨会。
谈一谈发挥融资协调效应,推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六点看法,目前大家对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给予了期望,商业金融机构肯定是主体地位,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开发性金融机构才起到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的时候,他发挥作用。如果以为亚投行就能搞定所有的“一带一路”的融资,显然不切实际。所以我想第一点建议,亚投行的合理定位,应该是杠杆作用,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首先资金本只有1千亿美元,如果按照资本充足率10%,我们倒推一下,能够撬动的杠杆也就是说一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的同时,也正在经历艰难的再平衡。2014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4%,远低于2008-2012年年均增长9.3%的水平,但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减速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推动亚欧金融合作,对亚洲和欧洲实现强劲复苏、促进跨区域经济合作、重塑经济发展活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亚欧金融合作,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整体效率,为亚欧之间持续扩大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当前,“一带一路”正在由战略构想步入全面实施阶段。从未来发展大趋势看,如何加快构建面向亚欧的自贸区网络,促进双边/多边FTA或BIT协定谈判,落实推动双边/多边直接投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由、公平、公正的全球开放性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建设,最终建成“一带一路自贸区”,将重构全球经济新格局。
“一带一路”是亚欧新的区域合作框架,然而,“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区域广大、涉及跨境投资领域多元、项目结构复杂、参与主体繁多,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中低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主体、融资机制单一,亟待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主体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而这其中,PPP模式不仅可以发挥更大的弥补融资缺口的作用,更可以大大提升全球资本配置的效率。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战略,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因此,制订中国国家制造战略刻不容缓。事实上,"中国制造"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
2014年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2014-2015中国经济年会,会议主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
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无疑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加速器,若能充分发挥此作用,则将有利于推动香港由国际金融中心升级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亚洲贸易中心升级为世界贸易中心,由东亚文化中心升级为世界文化中心。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占全球总人口的2/3,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是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基地和能源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一旦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将打通亚欧大陆长期封闭的状态,推进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主导的多个次区域合作组织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使各经济主体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谈一谈发挥融资协调效应,推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六点看法,目前大家对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给予了期望,商业金融机构肯定是主体地位,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开发性金融机构才起到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的时候,他发挥作用。如果以为亚投行就能搞定所有的“一带一路”的融资,显然不切实际。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法治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正处在重要关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11月8―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的“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会议。
推动亚欧金融一体化,对亚洲和欧洲实现强劲复苏,促进跨区域经济整合,重塑经济发展活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亚欧金融合作及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系统整体效率,为亚欧之间持续扩大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容克计划”等亚欧地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强大、高效的投融资保障。
3月28日,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方案亮相。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对话腾讯财经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对于中国加强和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贸易的往来、金融的融通,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2015年3月在博鳌亚太论坛期间,我国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一家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战略,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因此,制订中国国家制造战略刻不容缓。事实上,"中国制造"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猛击一掌,中国制造终于开始真正转型:跨越低成本的优势,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链转化。其结果就是“新国货”。所谓国货,即中国自己制造的工业品,与之对应的是漂洋过海而来的“洋货”。直到今天,“国货”两字仍然被赋予洋溢的民族情感和期望。
“一带一路”愿景的出炉,是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的一种新的链接方式。它崇尚共赢、它多管齐下、它是系统的、它是清晰的。梳理历史,很难看到有这种形式的链接。
2014年12月2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六十六期“经济每月谈”。本期主题为“引导可持续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显示 4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