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五年多来,众多智库积极投身“一带一路”研究、主动开展相关活动和国际交流,为研判“一带一路”建设走势与重点、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与实施、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凝聚国际共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独有贡献。
1月31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2018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在北京等全球多个城市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在报告中被统计的全球智库有8162家,其中欧洲智库有2219家(27.2%),北美占1972家(24.2%)。欧洲和北美依然是最大的智库运营地,亚洲的智库数量已增至1829家(22.4%)。
3月24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与全球领先的数字支付公司Visa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共同签署研究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基于各自优势,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助力中国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智库总量虽然不少,但是有特色的新型智库却并不多,当前尤其紧缺的,是面向海外可以服务于海外华人华侨,将“一带一路”研究与经济、金融等领域相结合的新型智库。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连续出台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新谈判北美自贸协定(NAFTA),禁止一些伊斯兰国家移民进入美国,贸易“双反”案件明显增加,保护主义色彩浓重。这些只顾一国利益、罔顾其他国家共同利益的做法已引发世界政治经济的“地震”,其影响如何尚待观察,但美国新政府想改写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规则的思路已很清晰。
由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纂的《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年G20总结及2017年展望》研究报告22日在京发布。报告中对G20中国主席年做了全面总结,并梳理出20大亮点,同时对未来的全球治理与中国角色进行了展望。
“目前,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政策研究质量的提升,还是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但是也应该看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11月6日在“国研智库论坛·2016年会”上表示,新形势下,智库既要履行好政策研究这一传统职能,还要探索政策评估、政策解读以及智库外交等新职能。同时要注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这三大要素不可或缺。
如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外交的智库既要从事政策研究,还需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传播、结交国外精英等公共外交的事务,在全球层面研究、设计与推动中国对外战略,多举办高端的国际性论坛,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评估报告,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在研讨会上表示,伊朗是蓝迪国际智库今年有关“一带一路”项目的重点对接国家。此访期间,中伊机构和企业达成15个项目的务实合作意向,涵盖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农业、药业等多个领域。
智库整体看来仍是现代中国的新事物。现在智库行业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早期,国企效率不高、加速整合,私企跃跃欲试、良莠不齐。各种乱象层出不穷,当属一般性的事物发展规律。诚如那句老话,发展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研究是智库的主业,创新是智库的灵魂。智库,不仅要有古今中外的视野,而且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要在国际思想理论竞争中显水平,而且要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出实招。针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黄剑辉院长提出了几点认识。
显示 12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