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经济高度融合,两国关系虽有起伏,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尽管两国民众在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分歧,但历史证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终将战胜这些分歧。
德国商界人士20日出席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的第15届德国“太仓日”活动时表示,中国市场将持续成为德企发展的重要机遇,看好中国营商环境和持续扩大开放,期待深化双边投资贸易合作关系。
考虑到中德两国之间至关重要的贸易关系和投资,德国商界仍然主张与中国保持牢固的经济联系。过去,中德双边贸易战胜了政治和外交压力,今后也将如此。
作者认为,柏林与北京保持沟通渠道的开放是正确的,不需要推行大范围的脱钩战略。
除了更低的成本,德国企业在中国运营时还看到了更多的创新收益。
德国汽车行业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认为,对德国而言,对华经贸“脱钩”是一种短视行为,德国无法承受与中国爆发冲突带来的后果。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功的表现之一是中国和德国经济共同增长。30年后,两国关系日益紧张。尽管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但两国在其在印太地区的角色方面存在分歧。作者评估了中德关系当前出现裂痕的原因、德国与印太国家接触的加强以及中德关系的走向。
似乎是刻意要向外界证明“碎片化”只是表象但政局依然稳定有序,德国组建新政府的效率与以往相比相当惊人:在距离议会选举结束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之间的组阁谈判于24日达成一致结果,“交通灯联盟政府”即将走马上任。
本简报追踪了近几十年来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并探讨了政策方针逐步转变的驱动因素。默克尔的继任者将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并且可能会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德国与中国的深厚经济关系,以及其将北京视为气候等问题合作伙伴的观点,将继续影响柏林的决策者。
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顶住了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择立场的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关系方面,但无论2021年9月大选后接替她的是谁,都将面临国内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德国将会发现,它将越来越难以坚持目前的路线,即寻求与美国和中国同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欧洲对北京的立场正在变得强硬。最大的转变可能还没有到来,民调显示,德国绿党有望在9月的大选后在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增加了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可能性。
9月初德国政府推出印太地区政策指南,即德国未来在印度和太平洋地区发展的政策。该文件旨在形成德国在这一对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地区采取行动的基础,许多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在此交汇。但是,指南的核心是对德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挑战做出回应: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
2月1日晚,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德国外长马斯通电话,双方就中德关系深入交换意见。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29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市阿尔斯特湖畔举办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暨春节招待会。中国驻汉堡总领事杜晓晖、德国汉堡市议长卡罗拉·费特及领区中德各界人士及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和留学生代表近500人出席。
当地时间7月9日中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总理府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双方一致同意,当前形势下,中德要继续推动双边经贸与投资合作向前发展,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一个基于公平、公认规则的国际市场,相互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
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又攀新高,其对中国与欧洲关系乃至西方关系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此次G20汉堡峰会更表明,中德关系引领全球治理,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为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而奋斗。中德分别是去年和今年G20轮值主席国,共同倡导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G20作为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的主要平台以及国际秩序朝向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德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方兴未艾。
7月4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近100小时、30多场双边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德国之行,为中德关系注入动力,为中欧合作夯实基础,为全球治理指明方向。
中德同为世界经济大国,意见分歧并不可怕,封闭不是出路,推动全球化才是两国对全球治理的共同答案。“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联动型的世界经济”,让中德两国在全球化上有更多的共识。唯有推动全球化,让全球化运行在更高的平台,“中国药方”和“德国药剂”才能让世界经济复苏更加有力、更加稳健。
过去中德主要是垂直合作,而现在中国日渐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因此造成的同质化趋向可能会导致两方竞争。然而,当前,中德经贸合作正在迎来重要机遇期,中德两国将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中德经贸合作的稳步前进,必将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显示 26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