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项项中国农科技术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切实推动了非洲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肯尼亚东部沿海地区的夸莱郡希莫尼镇凌晨的薄雾中,当地渔民把渔网撒入大海,捕捞上的野生鳀鱼将就近送往中企建设的加工厂。穆罕默德·哈伦和同事们对这些渔获进行初加工后,合格的小鱼干将被送入冷库,经过30余天海上航行去往湖南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
过去一年,马拉维留学生库瓦莉和同学在马拉维利用在中国农大学到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30个农民在30多亩地种植玉米,并取得丰收:一亩地产出约1200斤玉米,而当地亩产仅三四百斤。
近年来,中国与尼罗河流域国家积极开展农业合作,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助力各国提高农业产能,为尼罗河流域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给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6月12日至14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化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非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会议期间,与会的非洲代表纷纷对中非农业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
初秋时节,在位于海南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正带领非洲学员操作科研设备,研究热带作物特点。与此同时,在刚果(布)贡贝农场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热科院专家在试验田指导当地农民提高种植技能,传授着让绿色田野“长出”财富的秘诀。
9月21日,2023“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行。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出席并围绕非洲农业发展及中非农业合作等话题发表致辞。
从“饭都吃不饱”到一大家人丰衣足食、盖起新房,布隆迪布班扎省农民夏尔·恩根达库马纳只用了四年。而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农业专家带来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2020年3月以来,新冠肺炎蔓延至非洲,而地处莫桑比克的中非农业合作项目有3.72万亩水稻尚未收割。项目投资、管理方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铁二十局提前布局,在确保员工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安排落实防疫保收工作,做到“防疫零感染,收储保质保量、颗粒归仓”。不仅保证了粮食安全,也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抗疫情的信心。
显示 9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