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如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十三世纪传承的蒙古王朝宫廷“礼仪国歌”,在盛大庆典开始时所唱的长调歌曲,它与普通的长调民歌截然不同,可谓世界唯一。
漫瀚调生于鄂尔多斯,源自蒙汉文化交融。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造就了漫瀚调举世无双的文化魅力;广泛的群众性和贴近性,赋予了漫瀚调长盛不衰的艺术风采。
十七世纪,鄂尔多斯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和萨冈彻辰推出史学巨著《黄金史》和《蒙古源流》,这两部文献与《蒙古秘史》并称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这是鄂尔多斯永恒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不朽丰碑。
在历史传承、时代进步和社会扩展中,鄂尔多斯文化创造和吸收了很多内容,日益变得丰富多彩。
在古装泰剧《天生一对》风靡国内外之际,泰国旅游文化部门3日号召民众及游客穿泰服庆祝即将到来的泼水节,乘势在推广旅游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创意”不仅走出了“金銮殿”,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更走向了全世界。
“欢乐春节”活动18日首次亮相波黑南部城市莫斯塔尔,来自中国北京的演员们为当地观众奉献了一场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演出,由此拉开2018年“欢乐春节”中东欧五国巡演的帷幕。
在斯里兰卡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英德拉南德·阿贝塞克拉家中,有一座高高的斯里兰卡传统油灯,油灯上坐着数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布偶。这油灯和熊猫的组合,似乎象征着阿贝如今的身份:一位致力于在斯里兰卡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斯中民间友谊的斯里兰卡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施雨岑)数字技术将使未来的博物馆变成什么样?数字时代的传统文化会迎来怎样的新生?28日,来自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的相关领域负责人、高校学者和机构代表汇聚故宫博物院,交流文化与科技跨界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探讨科技“点亮”传统文化的多种路径。
当地时间9月6日,第30届俄罗斯莫斯科国际书展在全俄展览中心75号馆开展,中国展馆隆重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写着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图书”字样格外醒目,吸引了众多俄罗斯观众驻足观看浏览,不少俄罗斯当地媒体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邻国的展馆。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部分。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在一个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告别了民族悲情和屈辱感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认识到“具体”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价值选择的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文化问题莫过于中西古今问题。历史的轨迹朝着由中西而古今的方向进展,这是由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决定的,因为先进与落后本身是一种时间性概念,而人们最初探讨中西问题的本意,正是试图解决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因而空间性的中西问题必然让位于时间性的古今问题。然而古今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中西问题。随着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基本解决,中西问题必然重新浮出水面,因为主体身份认同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中西问题上来解决。
显示 73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