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发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音。
作为首届链博会的旗舰报告,《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11月28日发布。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指出中国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提供了超大规模的市场机遇、部门齐全的产业机遇、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和不断涌现的创新机遇。
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各界围绕一个“链”字展开热议。经济发展环环相扣,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支撑点。如何“加”出协同发展“朋友圈”,怎样减少供应链管理的风险?这些“链”上的“运算题”,展商、专家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欧盟指定的34种关键材料中,11种材料的最大供应商是中国。中国在电池技术方面也遥遥领先,欧洲要想完善供应链,它将别无选择,只能依赖中国。
短期内中美不会完全脱钩。限制直接贸易的措施可能只会加强中美通过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产业供应链而建立间接联系。
美国商务部近日公布拟议的《印度-太平洋经济繁荣框架供应链协议》(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文本,对该协议目标及协议规定的相关合作伙伴间合作方式作出说明。接下来,参与协议的国家将启动各自审批程序,为协议的签署做好准备。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产品正通过其他国家进入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仍深深地纠缠在一起。
日本和欧盟将签署旨在加强半导体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为避免因相关物资短缺造成供应链的混乱,要构建可迅速共享信息的“预警机制”。这是为了扩大在尖端技术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半导体领域网络,并加强经济安全。
对拉丁美洲主要国家的价值链分析发现,这些国家可能已经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药物供应短缺正成为欧盟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欧盟不缺乏政治上的主动行动,但最关键的一点经常被忽略:供应链的多元化。
2030年,中欧原材料供应链将会是什么样子?本文概述了三种可能的情景,说明了不同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以及它们可能对中欧供应链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不会消失,至少目前不会。相反,它正在发展,其治理正在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
记者18日从中国贸促会了解到,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凸显了缺乏多样性并依赖外国投入的供应链的脆弱性。本报告通过两项案例研究和分析美国国防部的可用政策,概述了关键材料(对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材料)的情况,以提高其供应链在面临中断时的弹性。
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5日在广州开幕,将分三期持续举办至5月5日。这次广交会是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次全面线下举办,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3日表示,全球贸易碎片化会让世界付出代价,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次冷战。她呼吁各方理性决策,避免发生新冷战。
3月29日,2023成都市招商引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9月23日,第四届云南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
显示 296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