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注意到,世界目前并没有走在净零排放的道路上。要走上这条轨道,需要在公共政策、技术、行为和市场方面进行大规模变革。
随着世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制定国际标准只会变得更加重要。这项工作落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的肩上。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具体气候行动,但很难确定当前和计划中未来行动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必要转型,从而从根本上使经济脱碳同时确保公正转型。为探索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一个框架,展示实现向净零排放公正过渡的关键国家气候行动。
亚洲在太阳能、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电池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全球电动汽车的电池普遍由韩国、中国和日本电池技术提供支持。美国和欧洲国家则远远落在后面。
亚洲向净零排放转型需要系统地包括消费者的观点。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净零转型政策需要在亚洲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加以区分,反映出排放、消费模式和能力方面的不平等。
香港交易所日前宣布加入“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港交所将与其他世界领先金融机构联手合作,推动全球向净零经济转型。
在碳预算减少的背景下,本文评估了管理航班需求的可能性,以使航空业走上一条实现净零排放的现实道路。本文开发了一个模型,模拟了考虑主要供应方脱碳解决方案的不同情景。评估指出,在每种情景下,航空需求的“可接受”水平都将保持在碳预算之内。
本文使用一个宏观经济模型来观察四种情景,并与不减排的基线情景进行了比较。它分析了不同措施,如以更快速度发展的技术进步和/或碳定价,对经济增长和排放目标的影响。
中国正在提前兑现其对联合国在气候保护方面的承诺:中国此前承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提高到1200吉瓦以上。这一目标将于2025年实现,较中方提出的期限提前5年。
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实现低碳转型的主要参与者。随着这些经济体的发展,它们的增长尤其依赖水泥、钢铁和航空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是,以满足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方式,使这些最难减排的行业脱碳,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以支持公正的转型。
2022年初,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74%的80个国家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净零排放。要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气候政策目标,需要将能源结构转向现有和新兴的低碳技术。清洁氢能可以为难以减排的行业提供燃料,从而成为实现净零排放转型的关键支柱。
碳中和需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体现在公共和私人投资决策中。此外,还需要向下传递到每个经济部门的可持续路径上。
近期落幕的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吸引了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家企业代表和众多能源领域专家参展。
本政策简报着眼于欧洲在2050年前实现气候中和、完成其2030年目标以及摆脱俄罗斯能源进口所需的投资。随后,它分析了欧盟财政规则如何阻碍此类投资,并草拟了对规则的改革,以使其与净零排放目标兼容。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如何满足短期需求,同时又与欧洲快速脱碳保持一致,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大大有助于改善欧盟能源安全,以及美国液化天然气在脱碳世界中的长期市场机会。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黎明欢再次重申了越南农业的具体任务目标,即将越南打造成为透明、负责任和可持续的粮食食品供应商。
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事件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这突出表明迫切需要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实现公正、平等过渡到净零排放。在即将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该地区有独特机会.
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18日发布题为《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的报告说,到2050年全球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一个重要且艰巨的目标,需要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该机构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该目标。
在日本国内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海外企业正在发动攻势。欧洲的风力相关企业相继进入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市场。在光伏面板领域,中国大陆企业正在扩大对日本供货。日本政府提出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考虑把可再生能源打造为主力电源,但日本企业有可能错失商机。
10月28日,国际能源署(IEA)在京发布《2020能源技术展望》报告。该报告经过对800余个减排技术的深度分析,并基于设施转型以及消费者行为转变两方面,形成了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路线图。
显示 21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