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排放交易管理局(DEHSt)日前表示,该机构正在调查关于中国一个生物燃料减排项目存在违规行为的指控。此前,德国生物燃料生产商指控称,DEHSt为一些国际化石燃料公司在中国的减排项目颁发的上游减排(UER)证书是虚假信息。
全球经济向低碳生产转变将极大改变对地下资源需求,从化石燃料转向金属和矿物。在非洲和其他地区一些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采掘业有新机会。
为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国际社会正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气候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球能源系统将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美国《通货膨胀减少法案》和《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 包括历史性公共投资,以加速美国经济脱碳,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社区带来经济利益。
自6月以来,美国对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超过了中国,严重削弱了美国作为能源转型领导者的地位。
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刺激可再生能源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利用这类能源,需要获得能负担得起的资金和国际支持,以便通过在职再培训计划、基础设施投资等实现“公正过渡”。
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占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的五分之四以上。这种依赖,再加上战争、政策失误和经济趋势,已经给世界造成另一场能源危机。这种冲击是否会招致一场迟到的能源革命?
随着全球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持续上升,非洲为世界提供了获取重要天然气资源的机会。
核能提供了一种低碳发电选择。但与化石燃料发电,特别是联合循环天然气发电厂相比,核能的成本较高。本文将核能与承担碳排放税的化石燃料发电厂成本进行比较。
各国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将决定未来的全球能源系统。随着世界开始远离化石燃料,中国在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化石燃料再次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发电来源。一些主要经济体促成了这一趋势:德国、波兰和意大利将其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分别增加了15%、14% 和5%。(在其他大多数成员国中,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出现小幅增加或者下降。)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能源转型是什么样的?最近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清洁能源项目的融资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回顾了现有文献,并指出了政治和权力在能源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拥有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家和没有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集体迟到使自身不仅面临着又一次化石燃料价格冲击的负面经济后果,而且几乎没有时间实现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转型。现在是果断采取行动加速能源转型的时候了。
世界一直在限制排放,但却没有限制产生排放燃料的生产。坦率地说,这种需求方面的应对方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至少上升2.4摄氏度,远高于《巴黎协定》将气温保持在或低于1.5摄氏度的目标。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继续花费数万亿美元支持和补贴化石燃料行业。
世界正经历一个关键时刻,社会运动需要更好地组织起来,以实现急需的气候正义。社会运动、民间社会组织和政府需要继续关注这一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的问题——彻底摆脱基于化石燃料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在化石燃料补贴上花费超过5000亿美元。如果各国要实现《巴黎协定》脱碳目标,就需要迫切解决这些补贴问题。为此,各国需要准确衡量向化石燃料提供的各种支持,并据此制定解决方案。这意味着需要确定并解决生产和消费补贴问题。美国现在有独特机会来领导这一全球努力。
欧盟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不仅是改变欧洲大陆能源、消费者和旅行习惯的革命性举措。它还要求欧洲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如今,欧盟能源构成中有约70%仍以化石燃料为基础,可再生能源的贡献率还不到15%。如果欧洲绿色协议获得成功,这种情况将在未来30年内完全改变。
化石燃料在资源开采、提炼和发电社区产生巨大经济影响。因此,清洁经济转型并不那么简单。以化石燃料为就业中心的居民和企业往往以怀疑或恐惧的态度看待这种转变。幸运的是,一个潜在的政治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对可再生能源生产潜力地理数据库分析发现,美国许多目前的化石燃料中心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地点。
停电和电价波动情况表明,美国电力系统越来越严重地依赖间歇性可再生能源(风车和太阳能电池板),而不是化石燃料和核电站。绿色政策制定者和国家电力系统的运营商需要缩减由政治推动的越来越依赖太阳能和风能的计划,重视来自煤炭、天然气和核电站的基本负载电力,这才是美国电力的基础。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面临着通过提高化石燃料税来解决气候危机的压力。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为碳污染来自化石燃料。由于化石燃料税和补贴难以衡量,政府政策有多大变化尚不清楚。利用157个国家的汽油税和补贴的原始高频数据,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
显示 3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