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恐袭后,就有很多非穆斯林打着“要么爱英国,要么走开”的横幅在清真寺前抗议,而且数周之内发生了上千起袭击穆斯林的案件。或者这不是“移民”的冲突,这是文明的冲突。解决移民问题,移民政策也许就够了,解决文明问题,却需要文明的反省。我们要有多痛,才能达到真正的反省界点?
3月22日,英国伦敦市中心议会大厦附近发生一起严重恐袭事件。袭击者驾车由南向北于威斯敏斯特大桥上冲撞行人,驶至威斯敏斯特宫外又下车持刀伤人。目前,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含袭击者)、40人受伤——这已是2005年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12年以来,最惨重的伤亡。23日,“伊斯兰国”宣称对袭击负责。
当地时间22日下午,英国议会大厦外发生袭击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5人死亡,40余人受伤。伦敦警察厅反恐部门负责人马克·罗利称,恐袭制造者可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但下最终结论为时尚早。事件尚未完全明朗之时,有三大问题为外界所关注。点击进入下一页英国议会大厦外发生袭击事件,受伤民众伤情严重,围观者自发对伤员展开救援。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对华友好”的道路上再向前走了一步。据媒体报道,杜特尔特1月31日表示,他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请求,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菲律宾在其南部海域进行海上巡逻,并打击菲南部恐怖势力与海盗。
“9.11事件”发生后,联合国在联合全球力量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鉴于恐怖威胁的全球化性质,与联合国并通过联合国开展建设性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打击恐怖主义而论,特朗普非常可能不久后向联合国寻求帮助与支持。
1月3日,土议会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再次延长国家紧急状态3个月的提议,预示了新年里国内局势的不平静;同一天,土总理耶尔德勒姆介绍了“幼发拉底之盾”军事行动的成果,该行动意在主动出击打恐,更想断绝叙、伊库尔德力量合流可能。但“盾牌”一词无疑显露了在敌暗我明、暴恐势力乍弱还强的环境中,土耳其的防御姿态。
土耳其再次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加之去年岁末发生的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遭枪击、伊斯坦布尔发生两起炸弹袭击等恐袭事件,预示着土耳其的反恐局势正进入多事之秋。而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境内恐袭频发,也进一步引发国际社会对今年全球反恐形势的深入思考。
IS(伊斯兰国)已经宣示对德国和瑞士恐袭事件负责。而且IS的亡命之徒就潜藏在欧洲的难民中,对欧盟和各成员国而言,这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难题。驱赶难民,不仅不现实,而且也违反了国际道义。关闭难民涌入的大门,也为时已晚。因而,圣诞恐怖只是欧洲灾难的开始,未来还会有元旦恐怖其他节日的恐怖,久之就会变成欧洲人难以忍受的日常化恐怖。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7日任命托马斯·博塞特为总统国土安全和反恐助理。
谢里夫曾警告军方和情报部门的同僚,如果巴基斯坦不能在2年前白沙瓦袭击后采取全国性的反恐行动计划,将面临被国际孤立的风险。类似的警告还包括,军方和情报部门对激进分子的选择性打击会将价值460亿美元的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置于风险中。
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也是极端组织在伊拉克占领的最后一座主要城市据点,拔除极端组织在伊拉克钉下的这颗钉子,对伊拉克意义重大。成功收复摩苏尔将成为伊全面打击境内极端恐怖组织的里程碑。伊拉克民众无不期待通过此次围剿极端组织的战役,真正将伊拉克人民团结起来,凝聚伊拉克中央政府的领导力,以推动伊拉克国内其他问题的政治解决。
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无疑更接近世界经济的“心脏”,联合国总部大楼、华尔街、大量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总部均落址于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爆炸的发生可能会使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上升。爆炸事件发生后,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表示,目前尚无证据显示爆炸与恐怖袭击有关,但他也表示这是一起“蓄意行为”。
情报共享交流是应对恐怖主义“新常态”并确保世界安全的根本。
2016年8月1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公布了他“软硬兼施”的计划,以应对约旦河西岸的恐怖主义浪潮。作者认为,以色列政府应充分利用其经济和基础设施优势,并将其转换为能使巴勒斯坦社会产生积极变化的行动计划。
激进穆斯林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向激进主义的竞争,谁激进,谁更接近“真主”。穆斯林激进主义已经深刻危害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包括穆斯林国家本身。
7月15日,美国政府不顾沙特政府的严正警告和威胁(沙特称要抛售巨额美债),公开了2004年发布的“9・11”调查报告中一直被尘封的与沙特相关的28页。报告显示,19名“9・11”事件袭击者有15名来自沙特。这28页还揭露出沙特对劫机者的大力支持。
与以往相比,孟加拉国近几年的安全局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2014年孟第十届议会选举结束之后,孟加拉国结束了此前近一年的政治动荡,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但是,零星的有针对性的袭击事件却呈上升趋势,受害者包括世俗派人士、无神论者、宗教少数派别人士,2015年后期,在孟工作的外国人也成为攻击目标。
美国奥兰多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媒体对此类暴力事件的报道激烈而规律,以致事件影响减弱,恐怖分子向人们灌输恐惧的目标也正落空。每一次大规模枪击事件都在蚕食我们的人性。近期发生的暴力事件证明,阻止人们使用暴力的屏障正受侵蚀。
显示 66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