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举办之际,缅甸“一带一路”全球研究网络成员、独立分析师吴钦貌梭表示,过去30多年,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下,中国与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泰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摆脱贫困,带动区域内农产品生产销售,推动各领域经济合作,实现了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本文解释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6个国家,在努力实施全面框架以实现区域电力交易时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本报告分析了老挝的生产和贸易结构,详细介绍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提高竞争力、归属感和互联互通的计划,以实现成员国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融合。报告概述了结构转型的必要性,讨论了老挝提升价值链定位、实现产业多元化、利用区域合作实现发展目标的潜力。
第13届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走廊论坛11月3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在中国北京设主会场,在昆明设线下分会场,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实时连线。
过去10年中,全球关税自由化取得了进展。然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的农业生产者和贸易商仍面临着根深蒂固的监管障碍。
近几十年,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尽管如此,如果它们要缩小与先进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区域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规划。本文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在2030年及以后实现其发展目标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大湄公河次区域六个国家正在努力确保为它们的所有公民提供充足、可靠、可持续和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为此,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将电力贸易确定为区域合作的优先方向。然而,这类贸易目前只占大湄公河次区域耗电量的不到2%。
记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启动仪式上获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际道路运输(中国—老挝—越南)已正式启动,物流企业的货物将直达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中国-老挝-越南)启动仪式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这标志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线路首次开通,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区域运输便利化,促进区域货物和人员往来。
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发展新战略主要是一份战略文件,为大湄公河次区域运输部门合作提供了共同框架。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启动以来,交通领域的合作一直是该项目的核心。
本文展示了战略环境评估如何帮助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制定可持续的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本文概述了战略环境评估的关键特征,讨论了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全球趋势,并确定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六个国家将战略环境评估进一步纳入电力部门规划主流的优先步骤。
来自南方电网云南公司的最新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云南电网累计向相邻的越南、老挝送电1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4%,“云电外送”通道已成我国连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又一经济通道,电力也成为云南省出口贸易中的第三大类出口商品。
本文总结了损害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民福祉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来源,研究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如何使用产业污染排放系统(IPPS)来帮助确定当前及未来的污染风险,并就其未来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产业污染排放系统应用是将污染问题纳入大湄公河次区域战略规划主流的重要第一步。
自然资本是过去三十年来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快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该区域的关键自然资本存量正处于下降状态。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政府、私营部门、开发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将自然资本投资框架投入运营的八种方式。
本文提出的健康影响评估框架将这些经济特区和经济走廊视为该地区的经济引擎,旨在最大程度地造福所有人。该框架旨在为确定、缓解和管理经济特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影响,并寻求解决与流动人口和移民工人相关的跨境健康问题。
大湄公河次区域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解决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也非常重要。该战略和行动计划将加强对粮食安全的承诺,增加小型生产者的市场准入,并确保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包容性食品安全。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繁荣仍面临挑战。进一步减少贫困、适应并缓解气候变化、能源效率、食品安全和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仍是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优先事项。同时,该区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六次领导人会议29日至3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投资局局长苏佩·特拉瓦尼松(Supee Teravaninthorn)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亚投行的投资项目已走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多国,为次区域的互联互通与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近20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快速经济增长减少了贫困,并为4.2亿人口中的很多人带来了繁荣。很大一部分增长依赖于自然资源,对这个次区域的一些国家来说,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占到一半。但由于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森林砍伐、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大量废物的产生,"先增长,后清理"的方式加剧了环境恶化。
柬埔寨、中国(特别是云南和广西)、老挝等六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在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可帮助确保大湄公河次区域未来的“绿色”增长,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显示 27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