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中国(特别是云南和广西)、老挝等六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都在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可帮助确保大湄公河次区域未来的“绿色”增长,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大湄公河次区域在城市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明确列出了三个重点领域,并描述了竞争力的交叉主题。鉴于这些年一系列项目的经验,现在是时候考虑能够进一步加强地区竞争力的潜在战略、制度和集资模式。
作者调查了亚太地区贸易成本的演变,考察了贸易便利化和无纸化贸易的实施情况,并强调了中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举措和努力。本文还包括贸易便利化实施的影响评估,以及降低贸易成本和增加贸易的走廊表现。
本报告对一项涉及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经验的培训进行了总结。培训项目发现了在环境退化、社会服务不足、生活水平不平等方面,因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带来的挑战。项目旨在找出中国城市发展中可供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采纳的经验教训。
本文提出了三种评估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的方法。结果表明,经济走廊的发展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中间货物贸易有积极影响。这意味着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服务链成本,并促进这一行业的跨境垂直整合。
第七届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框架峰会和第八届柬老缅越合作峰会当地时间26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召开。峰会通过了《致力于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活跃与繁荣的河内声明》。四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大力推进国内经济改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及营造便利经营环境的同时,主动融入国际和地区经济,加强四国市场和经济的互联互通。
显示 27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