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南亚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历史的长河中,古丝路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睦邻友好不仅刻于史书与古迹,更融入了市井烟火。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讲师、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方联络人李正阳认为,云南省致力于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展望中老合作与中国—东盟合作的未来前景,云南需牢牢把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坚持经贸发展与人文交流并重,以交通、经贸、旅游、文化为复合抓手,盘活各方面优势资源,为实现中老民心相通贡献云南力量。
中越两国人民均有欢度春节的文化习俗。同庆新春佳节,成为中越民心相通、文化相近、睦邻友好的生动缩影。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拥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上百种语言文字并存。在共建过程中,民间交往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大会期间举办的丝路媒体交流合作对话会邀请到了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近百位中外嘉宾,大家围绕如何发挥媒体责任、讲好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9月3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举行吹风会,介绍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豫锡表示,中非间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
在7月25日举行的中非媒体智库交流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以中非之‘智’助中非之‘治’”主题,共同探讨中非媒体与智库合作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路径。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在中非媒体智库交流论坛致辞中表示,媒体和智库交往是中非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中非民众彼此认知的重要因素,是增进中非民心相通的关键力量。
中非教育合作研讨会5月17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来自非洲联盟(非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驻非盟使团、埃塞教育部等机构的代表参加,就“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安全”“职业教育”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北起昆明、终抵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12月3日迎来开通运营两周年。两年来,这条“钢铁丝路”让两国乘客、货物“双向奔赴”,促进沿线商业、人文交融共赢,“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铁轨的“硬联通”也有效促进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心联通”。
日前,武汉国际传播中心出品的武汉城市宣传片《云在蓝天水在城》在“丝路-莱茵”杜伊斯堡中国电影节暨第五届德国中国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城市推介短片奖。
在9月21日举行的2023“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实践探索环节,与会中外嘉宾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农业合作、人才培养、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看法和经验,并对未来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展望。
在非洲维多利亚湖沿岸的乌干达瓦噶盖乡村卫生诊所里,记者近日看到等待就医的患者正通过一台挂在候诊区墙上的电视机,关注着目前该国埃博拉疫情最新进展。
11月15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的第六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会上,众多非洲国家政党政要、驻华使节以线上线下方式,共叙中非民间交往的友好佳话。
中国—东盟电视周视听传播峰会24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峰会期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东盟视听节目传播智库报告》,梳理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视听节目交流传播情况,助推中国—东盟视听媒体交流合作。
日前,由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简称阿布莱汗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2020阿拉木图地区本土汉语教师专业化培训班正式启动。未来两个多月,来自中国西南大学的老师将通过视频方式,为阿拉木图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的近50名本土汉语教师进行培训。
“形象生动,语言风趣,每期观看,受益匪浅。”一位网友在网络上观看了“云·游中国——护照里面的中国文化与旅游”系列视频讲座后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全球疫情期间,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释放诚意和善意,加强民心沟通
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德国人会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阿拉伯人会说“独行快,众行远”……放眼全球,交朋友这件事在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要。
九月的广西南宁,丹桂飘香,宾朋盈门。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16年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方面的桥梁作用不断提升,对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显示 90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