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没有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定性为南南合作,而是明确使用联合国术语,将此类投资定性为国际气候融资的一部分。
中国和巴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全方位气候伙伴关系——包括投资、贸易、技术合作和能力发展,以及聚焦绿色经济转型——可以成为南南气候合作的有力模式。
有理由认为,中国似乎比美国更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气候融资。
本文量化和评估了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到2021年,中国的双边、区域和多边气候相关发展融资,以阐明其重大贡献。
本文全面分析了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情况,强调了改革全球金融架构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份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58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培训班,培训24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员,为相关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切实帮助,受到了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在大会现场举办多场活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气候融资和能源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分析了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展示了它们可以如何建立有效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并为可持续活动和投资起草弹性策略。
非洲人口迅速增加,可再生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对非洲大陆的利益至关重要。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大力支持非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为非洲公正转型引入创新的融资计划。
巴基斯坦在追求可持续发展方面正在大步前进,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走在前列,推出创新性的融资战略。
由于G7国家是气候适应融资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拥有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改革投票权的主要股东,G7广岛峰会必须促进有关系统性转型的辩论,并为G7国家作为气候行动的全球领导者制定长期战略愿景。
为扩大私人融资规模,需要创建新变革性结构,不仅要提供投资级风险保障,还要积极鼓励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形成新投资者网络和伙伴关系。
本文全面、及时地分析了气候融资、混合融资、债务气候互换、绿色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等领域的主要趋势。
在大国竞争时代,通过与气候相关投资,在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之间建立深度联系,将具有地缘政治优势。认识到这一点应该会有助于出于气候原因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更多优惠贷款。
亚洲开发银行在近期韩国举行的年会上推出了一个新的大规模气候融资机制——亚洲及太平洋气候创新融资机制(IF-CAP)。IF-CAP是气候和发展融资的一大胜利。
金融业对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向“净零”排放的全球经济转型,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对低碳资产进行大规模投资,同时对高碳资产进行资本重新配置。
气候融资不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发达国家并不缺乏可用资金,但发展中国家对资金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为了鼓励可持续发展,资本必须从全球北方国家流向全球南方国家,优先考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气候融资对于巴基斯坦适应气候变化和减轻其影响至关重要。为促成这些投资,推动公共和私人机构以及融资机构的资本流动,需要有效部署绿色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机制。
即使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协调全球气候行动,美国政府通过《减少通货膨胀法》等重大法案取得进展,但各个城市仍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以清理经济和建筑环境。
调动气候资金以避免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气候灾难需要政治意愿和集体行动。为此,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发展中国家调动和提供必要气候资源。
显示 47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