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决策部署,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在库布其治沙历程中,治沙人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实践,创新了一系列技术,极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效果。这一系列技术主要有: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大数据治沙技术、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飞播与无人机治沙技术、原位土壤修复技术等。特别是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和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在植树造林技术领域具有革命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对土壤原生境扰动最小。
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过去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农牧民生活苦不堪言。经过30年科学治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紧密合作下,修复绿化沙漠960万亩,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百姓10.2万人脱贫致富。昔日的不毛之地、荒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2013年9月,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决议:将中国创造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库布其沙漠,蒙古语中意为“弓上之弦”,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海拔高度1000~1400米,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抬升,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东西长36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宽处可达65公里,最窄处10~20公里,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约占鄂尔多斯市国土总面积的21.38%。
近20年来,政府引领,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研机构助力,众力齐发,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不仅发生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产业发展的目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魏永杰研究员指出,库布其治沙对降低京津地区风沙灾害产生积极影响。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库布其沙漠沙尘天气大幅度降低,降雨量显著增加。
在鄂尔多斯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鄂尔多斯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生态状况“先天不足”,更坚定了鄂尔多斯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和使命。生态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鄂尔多斯用产业拉动防沙治沙,在生态产业链上做文章,从“谈沙色变”到对沙“情有独钟”,上演了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共赢的生态大戏。
烈日晒黝黑的皮肤,风沙吹眯缝的双眼,平时内敛而含蓄,讲起治沙工作就滔滔不绝……他是吴向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一位常年工作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一线的基层干部。
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低,最平坦,除南极外最为干旱的大陆。多年来澳大利亚实施各项土地退化防治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月29日,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本届论坛围绕“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主题,交流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与合作、沙漠生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沙漠治理与消除贫困等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治沙取得重大成果的实践典范。根据《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治理沙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显示 15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