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网约车公司滴滴决定从纽约退市后,金融业的未来格局变得愈发清晰。然而,人们不应认为中国在寻求金融孤立。事实上,北京正忙着欢迎华尔街公司进入大陆的金融体系。中国正在推行一种不对称策略,在寻求增加西方对中国的依赖的同时,减少对西方的依赖。
算法,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AI/ML)模型,越来越主导日常生活许多核心方面。无论是申请工作或贷款,租房或寻求保险,人工智能驱动的统计模型将决定谁将获得机会。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可以采取的政策和执法措施,以确保利用AI/ML促进金融包容性和公平性。
随着政府为技术开发制定治理框架,不同的模式正在出现,它们反映了欧洲、中国和美国的不同偏好。这些治理模式都注重协调责任和隐私。鉴于欧盟和中国立法的治外法权,以及它们的市场对新加坡的重要性,新加坡有必要根据这些发展采取相对宽松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法。
生物识别技术具有显著提高工人生产力和安全性的潜力。然而,它们也是新风险的来源,包括潜在的个人数据滥用或由永久监控引起的心理困扰。欧盟缺乏降低在工作场所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相关风险的连贯监管框架。作者提出了一种分类法,以支持在工作场所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识别技术。
数字平台促进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互动,允许收集分析信息,从而推动创新和福利。然而,私人激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平台内、商家间和平台外竞争平台间的市场失灵。本文开发了两种产品差异化模型,以研究在平台内部和平台之间共享信息的私人和社会激励措施。
2021年7月,中国工信部启动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建立在前期APP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进一步梳理互联网行业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受此影响,尚未平静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再度坐上了“过山车”。
中国加强监管是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考虑,也有保护大众心理健康和文化变革等原因。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点,就是倾向于优先考虑战略产业,这可能更像是德国的产业政策模式而不是美国的。对于欧盟和美国来说,密切关注这一现实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数字资产证券的权限,并鼓励其以改善资产气候足迹、保护消费者、防止洗钱和逃税的方式进行监管。
自2020年以来,超过75%的马来西亚企业至少采用了一种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本文概述了马来西亚金融科技的发展情况,并解释了监管框架是如何帮助马来西亚金融科技发展实现飞跃的问题。
在加强对国内科技行业的监督方面,中国加紧了对算法的管控。荷兰莱顿大学专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的助理教授罗希尔·克雷默斯说:“通常在监管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创新者,但在算法这一方面,他们确实是。”
数字化旅游租赁平台的发展,让新的用户群体——游客,与居民争夺同一住房存量,对城市住宅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0年12月15日,欧盟委员会推出数字市场法案。该方案与数字服务法案一起,旨在重塑美国科技巨头进入欧洲市场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可能阻碍美国科技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数字市场法案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前竞争政策提案,将补充欧盟现有竞争监管法律结构。
中国政府最近对科技行业实施监管,引起众人担心。从蚂蚁集团推迟上市,到彻底修改民营培训机构管理条例,乃至加大对其他市场领先行业的监管力度,很多人关心这些措施是否意味着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态度发生突然转变。
8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信披要求增加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注意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有关声明,特别是对上市的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欧盟委员会2021年4月21日提议建立一个监管框架来监控人工智能,这是科技监管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美国和欧洲就各自监管方式展开对话的好时机。欧洲和美国应该就人工智能底线、民主和监管原则基本框架达成一致,这些原则可以与亚太地区贸易伙伴一起推广。
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化发展不平衡。金融、信息和通信技术迅速传播,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放缓,国家和超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其他政策响应发展滞后。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和传播,这种不平衡已经难以维持。目前迫切需要协调一致的全球监管对策。
显示 324 条中的 201 到 22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