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地缘博弈、技术鸿沟及信任危机等多重挑战,中国以坚定的战略定力持续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发生深化变革,以务实行动引领全球低碳转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14日举行“中国碳市场创新与管理实践”边会。中国生态环境部官员指出,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推动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定价作用进一步强化。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近日对外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将如何规范碳市场发展?司法部、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对条例进行了解读。
印尼希望碳市场定价逐渐成为一种规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没有通过碳配额或碳信用额来补救的超额排放,政府将对其征收碳税。
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消息,新加坡和智利于8月22日签署了关于碳市场和碳定价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期旨在创建更有效、透明和碳市场的举措。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和私营部门在自愿碳市场上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交集。这些新颖举措表明,市场设计选择意味着自愿碳市场的不同目标。这些模式为政府提供了支持自愿碳市场合法性和成功的新途径。
全国碳市场自今年7月16日鸣锣开市,平稳运行至年底,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截止日期临近,碳交易日渐活跃。稳健发展的全国碳市场,正逐步让碳管理、碳技术等低碳理念热起来。展望未来,随着锚定“双碳”目标的实践持续、稳步推进,将打开更为广阔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3日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截至12月22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4亿吨,累计成交额58.02亿元。
7月,我国碳市场配额成交1348.06万吨,成交金额6.02亿元。其中,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595.19万吨,成交金额3亿元;8个区域碳市场配额共成交752.87万吨,成交金额3.02亿元。
本文为印度有效碳市场提供了设计和实施建议。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12月22日消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共运行350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1.21亿元。
8日,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2022年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中国发出信号,将在多方面采取更积极气候行动,包括扩大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该项目以来,其成果令人鼓舞。碳强度在2021年下半年下降了3.5%,碳排放总量仅增长了4%。
一项行业调查结果显示,继发电行业之后,水泥、钢铁以及电解铝行业预计将在2023年前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碳价也将会稳步上涨,预计由2022年的49元/吨升至2025年的87元/吨。
截至2月17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中国生态环境部17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完成等相关工作。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从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于今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平稳,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在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如是说。
随着履约期限临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全国碳市场成交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99828998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0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达41.40亿元。
12月2日,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在福建正式上线运行,启动仪式于福州举行。
显示 3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