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政府的创新激励政策、人才鼓励机制、优质的创业环境,是在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城市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理想之城”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委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居住在全球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700多名世界一线科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被认为能够为全球富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最优发展计划和条件,其中深圳以最高的支持率成为最受全球科学家认可的未来青年创新之城。
2020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委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居住在全球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700多名世界一线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从科学家们的选择来看,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个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仍是全球科学家汇聚的主要目标。
1月19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在陕西杨凌正式揭牌成立。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粮农集团组建成立这一中心,是为了在更高层次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有效解决种业发展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受种业入门门槛较低、科研与市场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影响,目前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业内专家和干部群众建议,保障农产品安全要打牢种质基础关,种业创新要打破唯论文论现象,缝合科研和市场“两张皮”,并树立“一盘棋”思维,多管齐下保障种子安全。
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依赖“洋种子”。专家建议,必须尽早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谨防“断种”风险。
商务部公布的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三。记者调研了解到,制造业、开放、创新是天津经开区的当前和今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调研发现,作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经开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在人才、产业、品牌聚集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广州经开区在今年1月下旬提出,未来五年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强区。
在202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位居首位的苏州工业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发展基本面,突破关键堵点,坚持产业链发展思维,着力构建双循环格局,以“点面线”结合方式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高增长发展。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也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多项研究表明,疫情已深刻改变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倒逼”电子商务发展。
研究咨询机构RedSeer在报告中指出,印度2019—2020财年数字支付规模在2162万亿卢比,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在1.6亿人左右,未来几年里,在印度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将获得更大发展。
全球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许多国家就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转型达成了共识。丹麦已有较高的数字化发展程度,并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疫情之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
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作为亚太数据中心枢纽这一优势,积极推进“智慧国”建设,以“有用”为导向,探索治理新方式、产业新业态、贸易新框架、生活新面貌,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数字化发展道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也逐步深化,扩大教育双向开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教育交流机制势在必行。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行业特别是国际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积极开展线上国际教育交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为国际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线教育因授课方式灵活、变现效率高等原因开始受到公众和资本的关注。然而,高昂的营销费用和不断上升的获客成本也给企业的盈利模式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记者发现,不少在线教育沿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和“唯快不破”打法,出现了较多问题。
记者近期在天津调研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产业的线下国际交流,但依托“互联网+”模式,疫情期间天津多所学校开展跨国网络教学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
全球已有126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22个国家有相关立法和政策。中国提出的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韩国政府先后发布“2050碳中和促进战略”和“2050碳中和宣言”,承诺将集中力量实现“碳中和”目标。为落实“碳中和”战略,韩国政府制定了中期和远期目标,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分阶段实施。
实现“绿色矿业”是智利推动“碳中和”计划的一部分。智利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先承诺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在推进能源转型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态度积极,中智两国在电动出行、光伏发电、绿色氢能开发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2020年10月13日在出席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气候变化问题在线座谈会时表示,中英两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重要伙伴,双方合作大有可为。
显示 361 条中的 181 到 20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