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并未像专家预测的那样在公投后变得黯淡——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都强劲增长,富时100股指触及纪录高位。鉴于此,汇市投机者的悲观情绪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他们抛售英镑说明他们认为英国退欧会很痛苦。但硬退欧不太可能发生。从长远看,即使是硬退欧也不一定给英国带来灾难性后果。
自2016年6月英国投票决定退欧后,英镑兑美元已贬值20%,跌至30多年来最低水平。今后,建议梅牢记:英国经常账户赤字令其不得不依赖外国人提供资金。这令英镑极易受到外国投资的影响。若围绕英国退欧的疑虑导致外国投资者对英国的好感降低,那么英镑疲软的时间会更长。这会导致英国滞胀。
北爱尔兰不同于英国的其他地区。本文作者描述了英国退欧可在哪些方面影响北爱尔兰的经济,重点关注了爱尔兰岛上跨境经济融合的现状。北爱尔兰主要与欧盟进行贸易,尤其高度依赖爱尔兰。因此,北爱尔兰更易于受到英国退欧可能带来的贸易壁垒的影响。
英国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对欧盟所有成员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的政治阶级有相似的关注点,但侧重点不同,或会导致冲突的发生。然而,欧盟领导人在2017年仍有强大的共同基础。
随着2016年的结束,令人不安的感觉让许多评论家欲言又止。2016年见证了出乎意料的英国退欧和特朗普的胜出。2017年将带来什么?欧盟将迎来主要成员国的一系列选举活动。荷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将举行选举投票,而在目前阶段这些选举的结果都尚难以确定。
就金融服务的自由流动达成协议既符合欧盟委员会的利益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富有建设性的英国退欧谈判将最终惠及总部设在英国的金融机构和欧洲公司及寻求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为了获得这些益处,谈判需要更多的关注细节。
本文提供了英国退欧最新发展情况的简要总结,退欧对英国和欧盟的影响的评估,以及根据现有信息可实现的各种设想。通过上述材料,人们可评估英国退欧对亚洲的经济影响,并对亚洲国家如何应对脱欧提出建议。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Ansgar Belke等在《政策不确定性和国际金融市场——从英国脱欧说起》一文中表示,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特成立经济学家团队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该事件对英国以外其他经济体所能产生的影响。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Stefano Micossi在《“英国软退欧”行不通》一文中表示,在对英国退欧进行讨论时,分析人士和政治观察家倾向于认为,欧盟与英国建立新关系框架的过程中将围绕某种妥协性基调展开,这种妥协将使得英国得以对欧盟工人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同时保留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权限,特别是对于服务业而言。
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在英国政府启用《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前议会必须投票,许多人因此认为,英国退出欧盟的可能性降低。在现实中,这虽然可能会减缓退欧过程,但也可能导致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谈判变得更困难,甚至会增大“硬退欧”的可能性,即英国无法进入这个单一市场。
如果某些金融服务真得撤离伦敦或中断,欧洲企业和消费者将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融资机会。为了让接下来的英国退欧谈判具有建设性,有许多可使用的选项,但最终要有助于落户英国的金融机构、欧洲企业和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些利好,双方要少些哗众取宠,要多关注细节。
如果英国不能在脱欧前重新找准在WTO中的位置,将可能引发法律和外交困境并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地区和双边协议中的贸易伙伴可能想改变他们现有的协议,而英国可能想把服务贸易加入其中,这对英国商业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为了减少磋商的负担,作者建议,英国可以选择暂时的“和平条款”,以在磋商其中维持现有的贸易条款。
继退欧公投之后,英国当前的经济政策辩论充满无知,这令人惊讶。尽管自公投以来英镑已经贬值逾10%,而且现在看来还会继续下跌,但英国经济政策辩论并未重点考虑如何管理英镑贬值可能会产生的通胀效应,而似乎侧重于如何进一步扩张英国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降低英国经济复苏放缓的可能性。
对瑞欧谈判的期待在于,它们会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欧盟在即将到来的英国退欧谈判中对劳动力自由流动问题的立场。不过,最终,谈判结果似乎对瑞士有利,而与英国稀里糊涂退欧基本无关。
有学者认为,英国退欧后,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将增强。中国需要全面理解英国-中国和欧洲-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努力充分评估英国退欧的影响,相应地调整外交和经济政策。
英国退欧是一场冲击波,但冲击效应释放缓慢,退欧过程之复杂、不确定性程度之高,以及英国和欧洲决策制定受到的政治约束抑制了冲击效应的释放。这场冲击波拖累经济增长,增大了不完整的欧洲经济联盟重陷危机的风险。
现在,许多人把英国退欧公投解读为反全球化。随着英国进入政治与经济上的不稳定期,需要认真思考英国退欧对世界“经济指导委员会”,即二十国集团(G20)的影响。
显示 130 条中的 101 到 120 条结果
镜观世界丨魅力莫斯科
第二届“中国在卢汉”文化节在阿根廷举行
超28万名!“中国第一展”境外采购商创历史新高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