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5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主持召开国家社会经济问题会议。会议通过了多项旨在稳定物价的措施。
英国智库认为,全球未来一年主要得应对通货膨胀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而预计全球经济将能取得相当强劲的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导致2020-2021年期间美国总体通胀率大幅波动,近几个月大幅上升至数十年来未见的水平。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讨论如何最好过滤掉疫情的短期影响,并衡量通货膨胀的基本或核心水平。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12月26日发表年度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产出将在2022年首次突破100万亿美元。
发达经济体未来10年潜在产出增长速度很可能远低于过去10年。原因如下: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增长放缓;提高企业税和政府监管或成为阻碍企业投资的政治举措,从而减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绿色能源的强制要求,会导致私人生产性投资资源减少,并在未来10年将能源成本提高到高于正常情况的水平。
“增长显著放缓+高通货膨胀”组合,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必然面临的挑战。对于及时控制疫情、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国,也需要未雨绸缪。
最近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飙升。大多数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国,那里的一些通胀指标现在已经达到5%,但即使在欧元区,一些国家也面临着高通胀——尤其是德国,通胀率目前在3-4%,明显高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种通胀的上升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
进入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成为全球性话题。中国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7%。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6.6%。10月底,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较9月底上涨了33.3%,“菜比肉贵”让不少居民深有感触 。
随着气候危机的升级,欧元区气候相关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加。如果过去的数据显示自然事件已经对通胀产生了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只会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变得更大。本报告首次提供了自然灾害对欧元区通胀影响的实证证据,强调了欧洲央行在气候危机时代实现价格稳定所面临的挑战。
9月份能源价格高企对欧元区通胀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估计,能源在所有价格指数组成中的涨幅最高(17.4%),将整体通胀推高至10年来的最高水平(3.4%)。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表示,持续的能源危机预计将使石油需求增加50万桶/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并减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通货膨胀源于“钱太多,货太少”。疫情暴发以来,英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根本没有真正的资源来生产我们需要并用印钞支付的所有东西。最终,这将通过更广泛的价格上涨和工资上涨来“解决”——换句话说,通过通货膨胀。
美国是全球通货膨胀加速的罪魁祸首。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发表了上述言论。华盛顿为保自身经济,在疫情期间全力开动美元印钞机。结果现在全球都尝到了美国前所未有的民生措施带来的恶果。
今年以来,巴西经济逐步恢复增长,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多家金融机构预测今年巴西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5%。
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持续加快,5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对此需要保持警惕的不仅仅是美联储。全球政策制定者——尤其是脆弱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也应准备好迎接以下局面:与多数人当下的预期相比,美国利率上升的时间可能更早、速度可能更快。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塞西莉亚·劳斯6日表示,近期美国通胀上升主要是由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和经济重启后消费需求激增造成,一旦供需趋于平衡通胀将会回落。
作者认为,欧元区通胀预测并未显示通胀持续上升。德国整体通胀上升引起了一些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担忧。然而,德国通胀率应该高于2%的通胀目标,以促进欧元区国家的相对价格调整。就德国的劳动力市场表现而言,大约自金融危机以来,工资协议确实高于欧元区。然而,最近的数据未显示德国的工资压力正在增加。
近期美国通胀压力凸显,一些通胀指标达到多年来高点。尽管推高通胀的暂时性因素可能会逐步消退,但多个研究机构仍预计美通胀水平将持续高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舒适区间”。分析人士认为,围绕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或加大美股波动性。
巴西央行24日宣布将2021年巴西通货膨胀率预期从5%上调至5.8%,并表示今年实际通胀率超目标的可能性显著提升。
阿塞拜疆通胀数据明显低于地区内国家,较大可能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显示 158 条中的 61 到 8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