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信贷主要投向了哪些领域?货币政策后续有哪些发力方向?在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详细解析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并回应热点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总量稳定增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上半年新增信贷重点投向哪些领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如何?下半年金融如何支持稳经济?在1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详细解析上半年金融数据,回应热点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
中国央行12月12日发布金融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数字人民币的集中管理模式和“可控匿名性”具有很大潜力,有助于保障中国央行对金融系统大数据的控制能力,加强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中央银行未来将成为控制所有交易数据的唯一实体,而第三方支付巨头只会在绝对必要情况下,对数据进行访问,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交易。
企业实现蓝图需要资金支持,百姓满足需求离不开金融服务。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明显,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走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两增一降”具有深意。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认为,在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信贷投放保持平稳增长,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时表示,我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专家认为,2020年我国货币信贷有效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1月金融统计数据来看,当前经济基本面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社会融资增速出现拐点;二是融资结构继续改善;三是经济复苏动力仍然强劲。
12月9日,据央行披露,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多增1406亿元。整体来看,11月广义货币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基本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信贷逐渐趋向紧平衡,但结构优化仍然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货币政策维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目前来看,这些政策正在收到良好效果,从最新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即可看出端倪。
根据央行11月11日发布的数据,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898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初步统计,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493亿元。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融资规模适度平稳增长,折射出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市场主体的良好预期。
气候和森林社区尚未利用信息时代的全部力量去创造全球商品市场的透明度。大量全球金融数据能够展现森林开采的金融驱动力。利用大数据的力量,当地人、商业领袖、投资人、政策制定者、法律执行者等森林保护人士能够发现商品市场和供应量中的违法行为。
显示 15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